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乙)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晏平仲嬰者,萊①之夷維②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

習題庫 閱讀(3.07W)

問題詳情:

(乙)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晏平仲嬰者,萊①之夷維②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

(乙)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

晏平仲嬰者,萊①之夷維②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③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④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爲上客。

晏子爲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爲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爲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爲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爲大夫。

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爲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爲之執鞭,所忻慕焉。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有刪節)

【注】①萊:古國名。②夷維:萊國城邑。③越石父:春秋時晉國人,有賢名。時因凍餓爲人奴。④詘:同“屈”。

15.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食不重肉                        重:分量大

B.攝衣冠謝曰                      攝:整理

C.而信於知己者                    信:通“伸”,伸展

D.身相齊國                        相:擔任相職

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

B.遭之塗                           然子之意自以爲足

C.知己而無禮                       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 

D.其後夫自抑損                     至其諫說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言晏子節儉力行,嚴於律己;“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言其以道爲準繩,謹慎行事。

B.晏子以左驂贖回越石父,越石父不予道謝,晏子卻依然虛懷若谷,禮賢下士,可見他不僅識才,而且發自內心地愛才。

C.本文寫晏子車伕的妻子從門縫裏窺見晏子和自己丈夫的情況,透過晏子和車伕的行動與態度的對比,更好地襯托出晏子的謙恭*格。

D.“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爲之執鞭,所忻慕焉。”一句以自卑口氣,飽含對晏子的仰慕之情,亦含有體會世事**、渴望識人之賢人而不可得的無限悲痛。

18.請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

②嬰雖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絕之速也?

【回答】

15.A

16.A

17.B

18.

①他在朝廷上時,國君有話問到他(或“國君說話涉及到他”),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不向他問話(或“國君說話沒涉及他”),他就正直秉公地去辦事。

②我雖然說不上仁德,(但)從困境中解救您出來,爲什麼您這麼快就要求絕交呢?

【解析】

試題分析:

15.該題考覈文言實詞的運用。A項“重”應解爲“重疊,重複”,引申爲“多重”。(重:zhòng①<形>重,與“輕”相對。《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又】<形意動>以……爲重。《五蠹》:“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②<形>重要;重大。《〈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又】<名>重要作用。《五人墓碑記》:“匹夫之有無重於社稷也。”③<動>重視;看重。《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④<形>貴重。《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⑤<形>嚴重。《獄中雜記》:“情罪重者反出在外。”⑥<形>嚴格。《原毀》:“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⑦<形>莊重。《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⑧<動>尊重。《過秦論》:“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⑨<副>更加;加重。《蘇武傳》:“見犯乃死,重辱國。”chóng①<形>重疊。《三峽》:“重巖疊嶂,隱天蔽日。”②<量>層。《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③<副>重新;再次。《琵琶行》:“添酒回燈重開宴。”④<動>拖累;牽連。《漢書·荊燕吳傳贊》:“事發相重,豈不危哉。”)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實詞題目近些年考覈有難度加大的趨勢,一般刻意迴避考綱規定的120個實詞,並且考題選項中夾雜出現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分量大”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的正確與否。

16.該題考覈文言虛詞的運用。A項均爲介詞“在”。B項前者是代詞“他”,後者是結構助詞“的”。C項前者是連詞,錶轉折關係,譯爲“卻”;後者是連詞,在狀語和謂語之間,表修飾關係,不譯。D項前者是指示代詞,“那”,後者是代詞,代指晏子,譯爲“他”。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針對文言虛詞的考查重點,18個常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語境中,結合語法和邏輯的分析,疏通文意;難點在於理解詞語的用法(即詞*)。方法應用上首先,分清虛實。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實詞,又可以是虛詞。其次,辨明詞*。一個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詞、副詞、助詞。再次,對比古今。有的沿用下來,有的用法變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後,注意特殊虛詞。兼詞、虛詞連用,如“何以”“孰與”等。

17.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緻,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閱讀一定要沉得住氣。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微末節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後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等。晏子贖回越石父後,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以謙恭的態度接受了越石父的批評,知錯就改,禮賢下士。B項錯把應解釋爲“告辭”的“謝”理解爲“道謝”了。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易錯*示】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比如本題的B項——“越石父不予道謝”,考生就應到文中找到相關內容,然後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即可發現,說法錯誤。

18.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本題中,要掌握以下關鍵字詞的翻譯:第一句:“之”解爲“他”, 1分;“危”解爲“正,端正”, 引申爲“正直”,1分;整句大意1分;第二句:雖,雖然,1分;免子於厄,介賓結構後置,應調整語序解釋爲“從困境中解救您出來”, 或“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意思對即可,1分;之,這,這麼,1分;整句大意1分。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晏平仲,名嬰,是齊國萊地夷維人。他輔佐了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由於節約儉僕又努力工作,被齊國人敬重。他做了齊國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絲綢衣服。在朝廷上,國君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國君能行正道,就順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着去辦。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於各國諸候。

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左側駕馬,把他贖出來,用車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雖然說不上仁德,但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爲什麼這麼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瞭解自己的人那裏受到委屈,而在瞭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瞭解我。您既然已經瞭解我並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瞭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爲上賓。

晏子做齊國宰相時,一次坐車外出,車伕的妻子從門縫裏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國相駕車,頭上遮着大傘,趕着四匹馬,神氣十足,洋洋得意。不久車伕回到家裏,妻子就請求離去。車伕問她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滿六尺,卻做了齊國的相,名聲在各國顯揚。如今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甘居人下的態度。現在你身高八尺,卻做人家的車伕,然而看你的神態,卻自以爲滿足,因此我請求離去。”那以後,車伕就謙虛恭謹起來。晏子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車伕如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此處有刪節)

當初晏子枕伏在莊公屍體上痛哭,完成了禮節後離去,難道是人們所說的“遇到正義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的表現嗎?至於晏子進言規勸,觸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進就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的人啊!假使晏子還在人世,我即使爲他執鞭趕車,也是我非常高興和嚮往的啊!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