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爲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

習題庫 閱讀(3.01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爲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爲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爲晉君,是爲哀公。當是時,晉國政皆決智伯。

智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智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1)懼,乃奔保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參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絳水可以灌韓之平陽也。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人,欲爲趙氏遊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爲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於齊。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脣亡則齒寒。今智伯率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爲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潛與張孟談約,爲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智伯*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衆,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爲諸侯。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爲家人,晉絕不祀。

(取材於《史記》《資治通鑑》)

註釋:(1)趙襄子:晉國臣子,趙地之主。後文的魏桓子、韓康子分別爲魏地之主和韓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築土牆用的夾板。城牆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塊夾板的高度。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難必及韓、魏矣 難:難免

B.而二子無喜志志:心思

C.智伯不悛悛:悔改

D.晉絕不祀 絕:滅亡

2.下列對句中“以”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欲以伐四卿 以:憑藉

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 以:用

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將

D.子何以知之 以:依據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非反而何

這種情況不是要*又是什麼呢

B.臣見其視臣而趨疾

我看到他們一見到我就快步走開了

C.爲之期日而遣之

爲此確定了具體日子後送走了他

D.襄子將卒犯其前

趙襄子將最後攻擊智伯*的正面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秋時晉國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晉國的大權,並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B.臣子絺疵見微知著,預見韓、魏必反,向智伯進言反被懷疑,只好求救於齊國。

C.張孟談用脣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陣營,致使智氏滅族。

D.韓、趙、魏分別得到了諸侯封號,瓜分了晉國的國土,歷史的格局發生了改變。

5.將下面語句譯爲現代漢語。

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

6.第五段中韓、魏二子對張孟談說“我心知其然也”,請從文中找出可以佐*此話的動作描寫語句。

【回答】

1.A

2.B

3.D

4.B

5.參考*:(我們)兩家難道不以儘快分到趙氏的地盤爲利(嗎?)

6.參考*:①桓子肘康子;②康子履桓子之跗。

【分析】

10.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A項,難必及韓、魏矣,意思是“災難就要落到韓國和魏國頭上”。難:災難。

故選A。

11.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

B項,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意思是“因爲汾河可以灌魏國的安邑”。以:因爲。

故選B。

12.本題考查對句子翻譯的判斷能力。

D項,襄子將卒犯其前,意思是“趙襄子率兵從正面攻擊”。其中“將”是動詞,“率領”。

故選D。

13.本題考查對文中內容的理解和推斷能力。

B項,“只好求救於齊國”錯。原文是“智伯不悛。絺疵請使於齊”,不是向齊國求救,而是出使齊國。

故選B。

14.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

得分點有:豈,難道;利,意動用法,以……爲利;田,地盤。

15.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資訊的篩選概括能力。

本題要求從文中找出可以佐*“我心知其然也”的動作描寫語句。相關描寫在第三段,“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參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絳水可以灌韓之平陽也”。從“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的動作可以看出二子“我心知其然也”。

【點睛】

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語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②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③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採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後推導,認真理解。④要善於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於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

參考譯文:

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鞅、韓不信、魏侈一起把範氏和中行氏瓜分,作爲自己的采邑。晉出公非常憤怒,通告齊國和魯國,想要*智、趙、韓、魏四卿。四卿恐懼,於是反過頭去攻打晉出公。出公戰敗,逃向齊國的時候,死在路上。因此智伯就立晉昭公的曾孫姬驕爲晉國國君,這就是晉哀公。那時候,晉國的政事都由智伯決定。

智伯愈加驕橫,向韓國和魏國要土地,韓國和魏國就劃分了土地給他。又向趙國要土地,而趙國沒給。智伯憤怒,於是就率領韓國和魏國攻打趙國。趙襄子害怕,於是就逃到晉陽退守。

三國圍困晉陽,一年多之後,後來引汾河的水灌晉陽城,城牆沒有淹沒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中的人只能把鍋掛起來做飯,呼喚子女吃掉充飢,但百姓都沒有反叛之心。智伯巡視水勢,魏桓子爲他駕車,韓康子做護衛。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滅亡別人的國家呀。”魏桓子用肘部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腳背,因爲汾河可以灌魏國的安邑,絳河可以灌韓國的平陽。疵對智伯說:“韓國和魏國一定會反叛的。”智伯說:“您怎麼知道的?”疵說:“我是根據人之常情判斷的。我們讓韓、魏兩國的*隊跟我們一起攻打趙國,趙國滅亡之後,災難就要落到韓國和魏國頭上。現在約定戰勝趙國後,三家瓜分趙國土地,現在,城牆沒有淹沒的只剩下三版高了,趙國投降指日可待,但是這兩人不但沒有高興地心思,反而有擔憂的神*,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麼呢?”

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話告訴了魏桓子和韓康子,二人說:“這是小人想爲趙國遊說,讓您懷疑我們,從而放鬆攻打趙國。不是這樣的話,我們難道不以儘快分到趙氏的地盤爲利嗎?而要去做那些危險苦難不可能成功並的事嗎?”二人走後,疵進來問智伯:“主公怎麼能把我的話告訴那兩個人呢?”智伯說:“您怎麼知道的?”疵答道:“剛纔我見他們一見到我就匆匆離開了,這是因爲他們已經知道我識破他們的心思了。”智伯沒有改變。疵請求出使齊國。

趙襄子派張孟談偷偷去見魏桓子和韓康子,說:“我聽說脣亡齒寒。現在智伯率領韓國和魏國來攻打趙國,趙國滅亡,那麼就該輪到韓國和魏國了。”二人說:“我們也知道會這樣,只是擔心事情沒有完成而計劃先泄露,那麼災禍立即就會到了。”張孟談說:“計劃出自二位之口,只有我聽到,又有什麼妨害呢?”於是二人祕密與張孟談商議,約定好日期就讓他回城了。

趙襄子派人在夜裏殺了守堤的官吏,決開堤口,用水灌智伯的*營。智伯的*隊因爲救水而亂作一團,,韓國和魏國從側面攻打,趙襄子率兵從正面攻擊,大敗智伯的*隊,殺了智伯,又將智伯的家族全部誅殺。趙、韓、魏三國分割了智伯的土地。

晉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封趙、韓、魏爲諸侯。晉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掉晉國,瓜分其土地。晉靜公被貶爲庶人,晉國滅亡。

知識點:*古代文學 西漢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