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人生的藝術》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2.45W)
人生的藝術》:梁漱溟先生一生著述極豐,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概論》、《究元決疑論》、煉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論文集》、《*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鄉村建設大意》、《鄉村建設理論》、《朝話》、《*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我的努力與反省》、煉方學術概觀》、《梁漱溟教育論文集》等數十種。樑先生生前著有大量探討人生、治學等方面的文章,此次我們從樑先生衆多關於人生和治學的著述中精選出數十篇,按照其所論述的主題將其分爲上下兩編。由樑先生的長子樑培寬先生親自...(更多)

經典語錄

陶先生又說:“往往大人寫幾千字的文章,雖無錯字,或不通之處,但是無趣味無價值。笑傲孩子寫的很短,許有錯字或不通之處,但頗有意思,因爲他是真的。”

《人生的藝術》經典語錄

人之有生,正如萬物一樣是自然而生的。天雨,水流,鶯飛,草長,都順其自然,並無目的。 人生的意義在創造,是於人在萬物中比較出來的。人類的創造表現在其生活上、文化上的不斷進步。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他會用心思去創造。不過創造有大有小,其價值有高有低。是不是創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用了心思,便是創造。 表現於外面的創造叫“成物”,表現一個人生命的創造叫“成己”。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他會用心思去創造;要是人類不用心思,便辜負了人生;不創造,便枉生了一世,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要用心思要創造。

我們生在今日誰都推脫不了這責任。你們年輕的同學,責任更多。你們眼前的求學重在求己,末後卻要重在成物。眼前不忙着有表現,卻必要立志爲民族爲世界解決大問題,開闢新文化。這樣方是合於宇宙大生命的創造精神,而實踐了人生的意義。

在孔子便不是以乾燥之教訓給人的。他根本導人以一種生活,而借禮樂去調理情志。但是到後來,孔子的教育不復存在,只剩下這種乾燥教訓的教育法了。這也是我們以後教育應當知所鑑戒而改正的。還有教育上常喜歡借賞罰爲手段,去改善人的生活行爲,這是極不對的。賞罰是利用人計較算帳的心理而支配他的動作,便使情志不得活動,妨害本能的發揮;強知的方面去作主,根本擾亂了生活之順序。所以這不但是情志的教育所不宜,而且有很壞的影響。因爲賞罰而去爲善或不作惡的小孩,我以爲根本不可教的;能夠反抗賞罰的,是其本能力量很強,不受外面的擾亂,到是很有希望的

道德也不是格外的事。記得梁任公先生、胡適之先生等解釋人生道德,喜歡說小我大我的話,以爲人生價值要在大我上求,他們好像必須把“我”擴大,纔可把道德收進來。這話最不對!含着很多毛病。其實“我”不須擴大,宇宙只是一個“我”,只有在我們精神往下陷落時,宇宙與我才分開。如果我們精神不斷向上奮進,生命與宇宙通而爲一,實在分不開內外,分不開人家與我。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憷惕惻隱之心。”這時實分不出我與他(孺子)。“我”是無邊際的,哪有什麼小我大我呢?雖然我們爲人類社會着想,或爲朋友爲大衆賣力氣,然而均非格外的,等於我身上癢,我要搔一搔而已。

自然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教育系統,主要的對象不在個人而在社會,尤在社會的成年人。教育主要的工作,即在推進社會。所以要先對成年人作工夫,要改變現行學制的僅注意社會未成年人的教育。我們這是新的教育制度,是完全注重對社會,對社會負責,因此勉強造一個名詞,叫做“社會本位的教育”。

情志一面之教育根本與知的一邊之教育不同。即如我們上面所說知的教育之所以必要,在情志一面則烏有。故其辦法亦即不同。知的教育固不僅爲知識的授給,而尤且着意智慧的啓牖。然實則無論如何,知識的授給終爲知的教育最重要之一端;此則與情志的教育截然不同之所在也。智慧的啓牖,其辦法與情志教育或不相違;至若知識的授給,其辦法與情志教育乃全不相應。蓋情志是本能,所謂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爲一個人生來所具有無缺欠者,不同乎知識爲生來所不具有;爲後天所不能加進去者,不同乎知識悉從後天得來(不論出於自家的創造,或承受前人均爲從外面得來的,後加進去的)。既然這樣,似乎情志既不待教育,亦非可教育者。

今天我們要講到*在*上的缺欠了。且讓我將前次列舉過*精神五點在*文化中的隱現長短,複述一遍: 第一,承認旁人之一點,充分的有。 第二,平等之一點,表現的有曲折;即一面講平等,又一面講等差。 第三,講理之一點,表見極充分。 第四,尊重多數之一點,意識上有之,生活習慣上則缺乏。 第五,尊重個人自由之一點,表現的有曲折;即一面有,又一面不然。同時,在生活習慣上是忽略的。

現在我要說,*在*上的缺欠,就是在第四第五兩點上。何以缺欠不在旁處,而獨在此?答:此兩點是要從團體生活中培養出來;*既缺乏團體生活,所以就於此見缺欠。這兩點亦就是*上的*。所以我曾說:*自古富於*精神,但*上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