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明智行動的藝術》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1.43W)
《明智行動的藝術》經典語錄

德國銷量40萬冊的超級暢銷書《清醒思考的藝術》下篇。

換個思維,掌握“明智行動的藝術”,做同一件事,就會事半功倍!

爲什麼一個差勁的理由,也比沒有理由好?爲什麼“最後的機會”總是讓人失去理智?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一份成績單剎時亮眼?爲什麼人們打算做的事情總是太多?爲什麼說想要真正瞭解世界,就要少讀新聞?

本書繼續跨界混搭範兒,融合了經濟、管理、心理諸學科的前沿智慧,以52個既科學又輕鬆,既嚴肅又有趣的精緻篇章,總結了人們行動時常犯的錯誤,將“謀定而後動”落實到可*作的細節。《明智行動的藝術》猶如一面鏡子,以之反思,時時學習,就能做到少犯錯誤,多出成績。

全書以52幅詼諧生動的手繪**,與52個行爲錯誤映照,讀來既入眼又入心。


經典語錄

滔滔不絕可以掩飾無知。如果一些內容沒有清楚地表達,其實是說話者自己不知道在說什麼。語言表達是思想的鏡子:清晰的思想會帶來清楚的表達,糊塗的思想結果只是廢話連篇。但遺憾的是,我們只在很少情況下才有真正清晰的思路。世界是很複雜的,我們的大腦要思考很多內容才能理解世界的某一個方面。在你對這個世界頓悟之前,最好還是記住馬克吐溫的話:“如果你沒什麼可說的,就什麼也別說。”簡單是生活這條艱難長路的終結點...

思考比感覺更*苦。理智權衡比依賴感覺需要更多的意志力。換句話說:依賴感覺的人提出的問題較少。

妒忌一旦出現,就不容易消失。但你可以避免它。首先,你要停止與其他人比較;第二,找到你自己擅長的事物,建立起以你自己爲主導的圈子,這個圈子的大小無關緊要,只要你是其中的國王就行。 與其他感情一樣,妒忌也起源於人類的進化過程。住巖洞時人類會去搶奪更大塊的戰利品,這意味着輸了的人只能得到較小的部分。妒忌會驅使我們去戰鬥。當其他生物搶佔着食物時,遠古時代的獵人和狩獵者如果不去妒忌,那他們便會被羣體所排斥,在極端的情況還會被活活餓死。我們就是這些人的後代——這些妒忌者的後代,只是我們妒忌的不再是生死攸關的事情。我的鄰居買了輛保時捷,這不再意味着我會損失什麼。

未完成的任務一直會追着我們不放,直到我們有了明確的完成任務的計劃。

語言表達是思想鏡子:清晰的思想會帶來清楚的表達,糊塗的思想結果只會是廢話連篇。很遺憾的是,我們只在很少情況下才有真正清晰的思路。世界是很複雜的,我們的大腦要思考很多內容才能咧世界的某一方面。在你對整個世界頓悟之前,最好還是記住馬克·吐溫的話:“如果你沒有什麼可說的,就什麼都別說。”簡單是生活這條艱難長路的終結點,而不是起點。

“勞力辯*現象”的所謂認知不協調的一種特殊情況。誰瞭解了“勞力辯*現象”,便可以強迫自己更加清醒。你可以試一試:即使你在一件事上花費了很多時間,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離去看待其結果,它僅僅是一個結果。你用5年時間完成的小說沒有引起出版社的興趣:也許它並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拿到你認爲必須獲得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後,你覺得值得去推薦給別人嗎?還有你已經苦苦追求多年的女人,她真的比纏着你不放的女人更好嗎?

單一因果謬誤是由來已久的。我們都知道亞里士多德在2400年前的觀點,將人類視爲“其自身行動的發起者”。現在我們知道,這是錯誤的。我們沒有自由的意志,而是有成千上萬相互關聯而且引發行動的事實因素——從基因分佈到教育水 平再到每個單一腦細胞之間荷爾蒙的濃度,但我們卻仍抓着最早的人類理解不放。這不僅是愚蠢的,而且在道德層面上也是可疑的。因爲只要我們相信原因是唯一的,那麼我們總能將勝利或災難歸結到一個人身上,將其貼上“應負責任者”的標籤。這種尋找—個替罪羊的愚蠢狩獵極適合權力的行使——也是人們幾千年以來直在玩的遊戲。

因爲只要我們相信原因是唯一的,那麼我們總能將勝利或災難歸結到一個人身上,將其貼上“應付責任者”的標籤。這種尋找一個替罪羊的愚蠢狩獵極適合權利的行使-也是人們幾千年以來一直在玩的遊戲。

我有一次搜尋柏林的酒店,找到了5家備選酒店,然後選了其中一下子就吸引我的。但我又不太相信自己的直覺,還想再比較一下這5家酒店,於是我收集了很多資訊,努力地瀏覽大量的關於各個酒店的照片,評價,評估和博客文章,點擊觀看了無數視頻,兩個小時之後我還是選擇了自己一開始決定的酒店。額外資訊的大量堆加並不能使人們做出更好的決定。相反,如果把爲了尋找酒店而消耗的時間折算成錢,我應該都可以去住凱賓斯基了

廢話傾向 當你面對一件事情沒有什麼想法的時候,不要爲了表現自己而廢話連篇,那樣只會讓你顯得無知、膚淺。如果你對一件事表達不清楚,表述的含糊不清,說明你並沒有對這件事完全想明白,到最後甚至連自己想表達什麼都不知道。通用電氣前董事長傑克·韋爾奇:“你可能不相信保持簡單明瞭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因爲人們害怕自己被別人當成傻瓜,其實結果恰恰相反。

資訊偏倚 每天接收太多的資訊只會令我們越來越糊塗,內心會越來越浮躁,導致我們無法靜下心來深度思考問題。沒有價值的垃圾資訊甚至會讓我們黑白顛倒、是非不分,顛覆我們正確的價值觀。

用理由辯護 很多時候我們說服對方是需要理由的,在話語前加“因爲”就是告訴人們你是有理由的,即使有時候這個“因爲”後面跟着的理由並非無懈可擊。可以儘量的多使用“因爲”,它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