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遊褒禪山記【宋】王安石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

習題庫 閱讀(2.9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遊褒禪山記【宋】王安石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遊褒禪山記

【宋】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16.下列劃線字翻譯錯誤的是(  )

A.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南邊

B.非常之觀                  非同尋常

C.夫夷以近,則遊者衆        平坦

D.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名字

17.下列各項中劃線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更相枕以臥

B.而人之所罕至焉      風雨興焉

C.於人爲可譏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D.來而記之者已少      鍥而舍之

18.對這段文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是一篇遊記,但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之美的描寫和景物的敘述,或者寄託某種情致懷抱,而重在借景生論,因事說理。以說理爲目的,記遊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

B.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僕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

C.文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緊承上文,第三段第一句“於是餘有嘆焉”,開啓下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後銜接,過渡自然。

D.用“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怎樣才能達到。有力(不斷的艱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質條件)的人才能到達。

19.給下面的句子斷句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0.翻譯下列句子。

(1)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回答】

16.D

17.A

18.D

19.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0.(1)盡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還有誰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得到的收穫了。

(2)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取捨的原因了。

【解析】

16.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可以結合語境理解選項的意思,D項,名作動,命名。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7.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A項,連詞,相當於而;B項,這裏 在這裏;C項,對於 比;D項,承接  如果,表假設。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8.

試題解析:D項,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定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爲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覈實這些情節,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19.

試題解析: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本題可以按照實詞斷句法,即在讀懂全文,瞭解所點斷文章的大致內容的基礎上,透過找名詞與動詞來組句,先斷開能斷的句子。如:形容詞用作名詞“幽暗昏惑”等,動詞“止、至、怠、相”,語氣詞“矣、也”等。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誌*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覈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後結合文意進行分析。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20.

試題解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本題中,第(1)句中的“其孰能譏之乎?”是“還有誰能譏笑他嗎?”“所得”是“得到的收穫”。第(2)句中的“所以”是“……的原因”;“ 學者”指“求學的人”。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文言文翻譯】

褒禪山也稱爲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裏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裏,因此後人就稱此山爲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初慧褒和尚墓邊的廬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爲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爲“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裏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裏,有個幽深的洞穴,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聽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着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懶於前進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享盡遊洞的樂趣。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大都能有所收穫,是因爲他們探究、思考問題深遠而廣泛全面。道路平坦距離又近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道路艱險而又偏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還有誰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得到的收穫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時,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取捨的原因了。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