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爲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

習題庫 閱讀(1.9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爲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爲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對既畢天子以仲舒爲*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驕,好勇仲舒以禮誼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問仲舒曰:“粵王與大夫泄庸、種、蠡謀伐吳,遂滅之。孔子稱殷有三仁,寡人亦以爲粵有三仁。桓公決疑於管仲,寡人決疑於君。仲舒對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對。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爲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苟爲而已,故不足稱於大君子之門也。五伯比於他諸侯爲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王曰:“善。”仲舒爲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爲從諛,弘嫉之。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恣,數害吏二千石,弘乃言於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獲罪病免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上疏諫爭教國中所居而治。及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爲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爲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年老,以壽終於家。家徙茂陵,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節選自《漢書董仲舒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仲舒恐久獲罪/病免/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上疏諫爭/教國中所居而治

B.仲舒恐/久獲罪病免/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上疏/諫爭/教國中所居而治

C.仲舒恐久獲罪/病免/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上疏/諫爭/教國中所居而治

D.仲舒恐/久獲罪病免/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上疏諫爭/教國中所居而治

2.對文中下列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博士,古代負責教學的一種官名。秦漢已有,晉以後一般都設在太學或國子監中。

B.對策,就政事、經義等設問,由應試者回答自漢朝起作爲取士考試的一種形式。

C.五伯,即春秋五霸,說法之一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D.茂材,即秀才,因避漢光武帝劉秀名諱而改稱,明清兩代稱爲生員。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在室內掛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後面講學;弟子們後人學的要由先人學的傳授學業,甚至有的學生都沒有見過他。

B.董仲舒居家著書,仍然關注國事。他辭官歸家之後埋頭修學著書,但只要朝廷派官員到他家徵詢他對重大問題的意見,他都會有根有據地作出解答。

C.董仲舒得到重用,兩度擔任國相。他先輔助驕傲勇武的易王,後輔助兇殘蠻橫的膠西王;他審時度勢、巧施計謀,將*都、膠西兩國都治理得很好。

D.董仲舒廉潔正直,受到權臣嫉恨。他認爲掌握大權、位至公卿的公孫弘奉承諂媚,公孫弘因此對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後終於尋找時機對他進行了報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

(2)及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爲事。

【回答】

1.A

2.A

3.C

4.(1)他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後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

(2)到了去官歸家後,他根本不過問家庭產業,只是埋頭誦讀,專心著書。

【分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後要停頓,並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後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後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覆等修辭;尤其要關注“曰”“乎”“於”“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本句話可譯爲,董仲舒害怕時間長了會遭到不測之罪,就以生病爲由免職。董仲舒共做過兩國的相,都是侍奉驕橫的諸侯王,他以身作則爲下屬做表率,多次上書直言規諫,指定教令頒行國中,他所在之地治理得很好。“獲罪”是“恐”的原因,所以應是“仲舒恐久獲罪”,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數上疏諫爭”,可譯爲“多次上書直言規諫”,“諫爭”是“上疏”的目的,故“上疏”和“諫爭”不能斷開,排除C。

故選A。

2.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覈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註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A項,“博士,古代負責教學的一種官名。秦漢已有,晉以後一般都設在太學或國子監中”錯誤。秦漢時期已有博士此官職,是掌議論政事及禮儀的官員,漢武帝以後專掌經學傳授,成爲學官。A錯誤。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瞭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後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資訊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後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現問題。本題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C項,“董仲舒得到重用,兩度擔任國相”錯誤。由原文“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爲從諛,弘嫉之”“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恣,數害吏二千石”“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等可知,董仲舒被派到膠西,是被人陷害,不是被重用。C錯誤。

故選C。

4.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關鍵詞(1)下帷,教書;以,按照;久次,年資長短;或,有人。(2)及,等到;去位,離開官位;以……爲,把……當做。

【點睛】

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爲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董仲舒,是廣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時曾拜爲博士。他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後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戶,三年間不曾到屋旁的園圃觀賞,他治學心志專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無一不合乎禮儀的矩度,學生們都師法、敬重他。漢武帝繼承帝位以後,下令薦舉賢良文學之士先後一百多位。董仲舒作爲賢良回答皇帝的策問。策問結束後,漢武帝任命董仲舒爲*都相,奉事輔佐易王。易王(劉非),是漢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驕橫,喜歡勇武。董仲舒用禮義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過了一段時間,易王問董仲舒說:“越王勾踐和大夫泄庸、文種、范蠡密謀攻打吳國,後來終於滅了吳國。孔子說殷紂王有三位仁人,我認爲越王勾踐也有三位仁人。齊桓公有疑難問題就向管仲請教,我有疑難就向您請教。”董仲舒回答說:“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問題。我聽說春秋時魯國國君問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怎麼樣?’柳下惠說:‘不行。’他回家後面有憂慮之*,說:‘我聽說攻打別的國家不去問有仁德的人,國君想攻打別國爲什麼問到我呢?’柳下惠只不過被詢問罷了,尚且還對此感到羞愧,更何況是設詭詐計策去攻打吳國呢?由此說來,越國根本就沒有一位仁人。仁人,就是端正他的義而不去謀取私利,闡明他的道而不去計較自己的功勞,所以在孔子的門徒裏,即使是未成年的兒童也羞於談論五霸,因爲五霸先推崇欺詐武力而後注重仁義。越王君臣不過是施行不正當的詐術,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門徒談論。五霸比其他的諸侯賢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頭和美玉相比一樣啊。”易王說:“說得好。”董仲舒爲人廉潔正直。這一時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邊境內外少數民族的侵擾。公孫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孫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權,位至公卿。董仲舒認爲公孫弘順從諂媚,公孫弘就嫉恨他。膠西王劉端也是漢武帝的哥哥,爲人特別放縱,多次謀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員。公孫弘就跟漢武帝說:“只有董仲舒可以擔任膠西王的相。”膠西王聽說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師,對待他還比較尊重。董仲舒共做過兩國的相,都是侍奉驕橫的諸侯王,他以身作則爲下屬做表率,多次上書直言規諫,指定教令頒行國中,他所在之地治理得很好。到了去官歸家後,他根本不過問家庭產業,只是埋頭誦讀,專心著書。董仲舒養病在家,朝廷如果討論重大問題,就派使者和廷尉張湯到他家徵詢他的意見,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據。從漢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先後做丞相,開始推崇儒學,到董仲舒對策,推尊宣揚孔子,罷黜百家。設立管理學校的官吏,州郡推薦茂才孝廉,都是從董仲舒開始的。董仲舒年紀大了,在家裏壽終。後來他家遷往茂陵,他的兒子和孫子都憑學問做了大官。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