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楊嗣昌,字文弱,武陵人。萬曆三*年進士。改除杭州府教授。遷南京國子監博士,累...

習題庫 閱讀(2.2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楊嗣昌,字文弱,武陵人。萬曆三*年進士。改除杭州府教授。遷南京國子監博士,累...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題。

楊嗣昌,字文弱,武陵人。萬曆三*年進士。改除杭州府教授。遷南京國子監博士,累進戶部郎中。天啓初,引疾歸。

崇禎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參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關飭兵備。父鶴,總督陝西被逮,嗣昌三疏請代,得減死。五年夏,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山海諸處。嗣昌父子不附奄,無嫌於東林。侍郎遷安郭鞏以逆案謫戍廣西,其鄉人爲訟冤。嗣昌以部民故,聞於朝,給事中姚思孝駁之,自是與東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務。時中原飢,羣盜蜂起,嗣昌請開金銀銅錫礦,以解散其黨。又六疏陳邊事,多所規畫。帝異其才。以父憂去,復遭繼母喪。

九年秋,兵部尚書張鳳翼卒,帝顧廷臣無可任者,即家起嗣昌。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說,欲專委重文燦,文燦顧主撫議,與前策牴牾。帝譙讓文燦,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則曲爲之解。乃上疏,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爲滅賊之期,帝可其奏。

賊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疇縱賊。嗣昌因言於帝曰:“熊文燦在事三月,承疇七年不效。論者繩文燦急,而承疇縱寇莫爲言。”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變*曰:“督、理二臣但責成及時平賊,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燦既主撫議所加餉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賊文燦悉以資撫帝既不復詰廷臣亦莫言之。至明年三月,嗣昌以滅賊逾期,疏引罪,薦人自代。帝不許,而命察行間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疇專辦秦賊,賊往來秦、蜀自如,剿撫俱無功,不免於罪。熊文燦兼辦*北、河南、湖廣賊,撫劉國能、張獻忠,戰舞陽、光山,剿撫俱有功,應免罪。諸巡撫則河南常道立、湖廣餘應桂有功,陝西孫傳庭、山西宋賢、山東顏繼祖、保定張其平、*南張國維、*西解學龍、浙*喻思恂有勞,鄖陽戴東旻無功過,鳳陽朱大典、安慶史可法宜策勵圖功。總兵則河南左良玉有功,陝西曹變蛟、左光先無功,山西虎大威、山東倪寵、*北牟文綬、保定錢中選有勞無功,河南張任學、寧夏祖大弼無功過。承疇宜遣逮,因*民愛戴,請削宮保、尚書,以侍郎行事。變蛟、光先貶五秩,與大弼期五月平賊,逾期並承疇逮治。大典貶三秩,可法戴罪自贖。”議上,帝悉從之。

(節選自《明史·楊嗣昌吳姓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燦既主撫/議所加餉/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賊/ 文燦悉以資撫 / 帝既不復詰廷臣/亦莫言之

B.文燦既主撫議/ 所加餉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賊/ 文燦悉以資撫 / 帝既不復詰 / 廷臣亦莫言之

C.文燦既主撫/議所加餉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賊/ 文燦悉以資撫/ 帝既不復詰廷臣/亦莫言之

D.文燦既主撫議/ 所加餉/天子遣一侍郎督之/ 本藉以剿賊/ 文燦悉以資撫帝/既不復詰/ 廷臣亦莫言之

1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鄉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以成績高低分爲“三*”:一*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三*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B.國子監博士:國子監是*古代隋朝以後的*官學,爲*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C.父憂:父喪的婉辭。根據儒家傳統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無論此人官居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天起,必須辭官回祖籍,爲父守制27個月,這叫丁憂。丁憂是*封建社會傳統的道德禮儀制度。

D.兵部尚書:尚書,是*封建時代的**名稱,相當於現在各國家部委的部長。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的其中之一,別稱爲大司馬,是統管全*事的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12.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楊嗣昌父親楊鶴,總督陝西時被逮捕,楊嗣昌三次上疏請求代替父親受死,他父親得以免除死刑。

B.中原鬧饑荒,到處發生*,楊嗣昌請求開採金銀銅錫礦,以解散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陳述邊防事務,多有所規劃、謀議。

C.楊嗣昌因爲一些官員剿滅農民*的期限已過,上疏要求讓他們承擔過錯,並毛遂自薦代替他人,皇帝沒有答應。

D.楊嗣昌向皇帝上疏建議曹變蛟、左光先跟祖大弼限期平定盜賊,超過期限連同洪承疇一起逮捕法辦。

13.把文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嗣昌以部民故,聞於朝,給事中姚思孝駁之,自是與東林郄。

②熊文燦在事三月,承疇七年不效。論者繩文燦急,而承疇縱寇莫爲言。

【回答】

10.B

11.A

12.C

13.①楊嗣昌因爲是同鄉的緣故,報告朝廷知道,給事中姚思孝反駁他,他從此與東林黨人感情上產生裂痕。(重要得分點:部民、故、聞於朝、郄)②熊文燦在任只有三個月,洪承疇七年沒有成效,議論的人對熊文燦的過失急於糾正,對洪承疇放縱敵人卻沒有說話。(重要得分點:效、繩、縱寇、莫爲言)

【解析】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閱讀與斷句的能力。這裏可根據實詞斷句法。即在讀懂全文,瞭解所點斷文章的大致內容的基礎上,透過找名詞與動詞來組句,先斷開能斷的句子。如果是敘述*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節;若有人物對話,就要弄清誰與誰對話,講的什麼話。如是說理*文章,則要弄明白談了哪些問題,表明了怎樣的觀點。同現代漢語語法一樣,古文中的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代詞),謂語多是動詞,主語、謂語與賓語是句子的主幹,而謂語是句子的核心。如題中:文燦既主撫議(陳述對象變化)所加餉天子遣一侍郎督之(解釋用途)本藉以剿賊(陳述對象變化)文燦悉以資撫(陳述對象變化)帝既不復詰(陳述對象變化)廷臣亦莫言之。

【考點定位】要求對一段課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斷句,能力層級爲B。

【技巧點撥】本題考查對淺易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標點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讀多背,形成語感。有了一定的語感,讀到該停頓之處,就會自然而然地停頓,不必苦思。斷句、標點也講求一定的技巧,做題時應把握準語意,根據語法結構、邏輯規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

1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答題時,要仔細分辨選項內容和原文學作品內容的細微差別,然後做出判斷,可用排除法。 A項,不是“鄉試”,應該是“殿試”。( 殿試,爲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爲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創制,但尚未成定製,宋代始爲常制。明清殿試後分爲三*:一*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賜同進士出身。從唐朝唐高宗時期起創立的(由於武則天進行發展多數人認爲是其創立),在宋代成爲常制。)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爲識記A。

【易錯*示】*古代文化常識:一、人的稱謂;二、古代職官;三、天文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舉制度;六、風俗禮儀;七、飲食器用;八、音樂文娛;九、文史典籍;十、目錄辭書;十一 古代*制。該題幹中, A.B.D考覈“古代職官”, C考覈“風俗禮儀”。

12.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C項,楊嗣昌因爲消滅農民*的期限已過,上疏承擔錯誤,推薦別人代替自己。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比如本題的C項,考生就應到文中找到相關內容,然後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即可發現,說法錯誤。

13.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爲主,意譯爲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關鍵詞語:(1)以——因爲,故——緣故,聞——報告給朝廷知道,郄——產生裂痕。(2)在事——上任,效——成效,繩——糾正。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楊嗣昌,字文弱,號字微,湖南武陵人。祖父楊時芳爲名士,自己出資修建建孤峯嶺八方塔。楊嗣昌萬曆38年考中進士。改任杭州府教授。提升爲南京國子監博士,逐漸官至戶部郎中,天啓初年,他稱病回家。

(崇禎)元年起用爲河南副使,加封爲右參政,移居霸州。崇禎四年,改派往山海關整頓*備。父親楊鶴,總督陝西時被逮捕,楊嗣昌三次上疏請求代替父親受死,他父親得以免除死刑。崇禎五年夏天,提拔爲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山海關等處。楊嗣昌父子不依附宦官,跟東林黨人沒有仇怨。侍郎郭鞏因爲逆案被貶職發配到廣西,他同鄉的人爲他伸冤。楊嗣昌因爲是同鄉的緣故,報告給朝廷知道,給事中姚思孝反駁他,(他)從此跟東林黨人感情上產生裂痕。

崇禎七年秋天,授職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使,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事事務。這時中原發生饑荒,到處都發生*,楊嗣昌請求開採金銀銅錫礦,以解散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陳述邊防事務,多有所規劃、謀議。皇帝對他的才能感到驚奇。因爲父親喪禮離職,又碰到繼母去世。(因此在家鄉呆了一段時間)

崇禎九年秋天,兵部尚書張鳳翼死了,皇帝環視羣臣沒有可以擔任此職的人,就起用在家居住的楊嗣昌,楊嗣昌在上書以“四地爲主、六地爲輔”的主張後,想專門將重要職位交給熊文燦。熊文燦卻主張招撫,跟前面的策略相矛盾。皇帝責怪熊文燦,楊嗣昌也在心裏埋怨他。但既然已經任用了他,就歪曲事實爲他辯解。於是上疏,限定今年十二月到明年二月爲消滅盜賊的期限,皇帝同意了他的報告。

這時,農民*大批進入四川,朝臣們指責洪承疇放縱盜賊。楊嗣昌於是對皇上說:“熊文燦上任只有三個月,洪承疇有七年還不見成效。議論的人對熊文燦的過失急於糾正,可是對洪承疇放縱敵人卻沒有人說話。”皇帝知道楊嗣昌有意袒護他,發脾氣說:“總督、總理只能責備他們(未能)及時平定盜賊,怎麼能拿時間的長短作爲藉口!”楊嗣昌纔不敢說話。熊文燦既然主張招撫,追加的糧餉由皇帝派一名侍郎監督,本來是用來剿撫農民*的,熊文燦全部將他用於招撫,皇帝既然不再斥責他,也就沒有人提這件事。

到第二年三月,楊嗣昌因爲消滅農民*的期限已過,上疏承擔過錯,推薦別人代替自己。皇帝不答應,命他檢查行動,以查明功罪,楊嗣昌於是於是上疏說:“洪承疇專門對付陝西盜賊,盜賊在陝西、四川之間來往自如,剿滅、招撫都沒有功勞,不能免除他的罪責。熊文燦同時對付*北、河南、湖廣的強盜,招撫劉國能、張獻忠,在舞陽、光山打仗,剿滅、招撫都有功勞,應該免於處分。各巡撫中河南常道立、湖廣餘應桂有功勞,陝西孫傳庭、山西宋賢、山東顏繼祖、保定張其平、*南張國維、*西解學龍、浙*喻思恂有*勞,鄖陽戴東旻沒有功老也沒有過錯過,鳳陽朱大典、安慶史可法應該督促勉勵它們去謀取功勞。總兵裏面,河南左良玉有功,陝西曹變蛟、左光先沒有功,山西虎大威、山東倪寵、*北牟文綬、保定錢中選有勞無功,河南張任學、寧夏祖大弼沒有功也沒有過。洪承疇本應該被逮捕,因爲*民愛戴他,請求削去他宮保、尚書的官職,以侍郎的身份執行任務。曹變蛟、左光先降五級官,跟祖大弼一起以五個月爲期,限定他們平定盜賊,超過限期連同洪承疇一起逮捕法辦。朱大典降三級官,史可法戴罪立功。”建議提交上去後,皇帝全都同意。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