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

習題庫 閱讀(6.54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

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遂成大學。

衡*策*科,調補平原文學。元帝初即位,樂陵侯史高以外戚爲大司馬車騎將*,領尚書事,前將*蕭望之爲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貢薦。高充位而已,與望之有隙。長安令楊興說高曰:“將*以親戚輔政,貴重於天下無二,然衆庶論議,令聞休譽,不專在將*者,何也?以將*之幕府,海內莫不仰望,而所舉不過私門賓客。夫富貴在身而士人不譽,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餘,而隨牒在遠方。將*誠召置幕府,學士歙然歸仁,與參事議,觀其所有,貢之朝廷,必爲國器,以此顯示衆庶,名流於世。”高然其言,闢衡爲議曹史,薦衡於上,上以爲郎中,遷博士、給事中。

 是時,有日蝕、地震之變,上問以*得失,衡上疏,上說其言,遷衡爲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爲少傅數年,數上疏陳便宜。建昭三年,代韋玄成爲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勸經學威儀之則,上敬納其言。初,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用事,自前相韋玄成及衡皆畏顯,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與御史大夫甄譚共奏顯,追條其舊惡,並及黨羽。於是司隸校尉王尊劾奏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專權勢不以時白奏行罰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既奏顯等,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罪至不道。”衡慚懼,上疏謝罪。因稱病乞骸骨,上丞相樂安侯印綬。上報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君遵修法度,勤勞公家,今司隸校尉尊妄詆欺,朕甚閔焉。方下有司問狀,君何疑而上書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燭也。君其察焉。”因賜上尊酒、養牛。衡起視事。上以新即位,褒優大臣,然羣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風雨不時,連乞骸骨讓位。上輒以詔書慰撫,不許。

 久之,衡子昌爲越騎校尉,醉殺人,事發覺,衡竟坐免。

(選自《漢書•卷八十一》,有刪改)

15.對下列句子中的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

 A.令聞休譽,不專在將*者           令聞:美好的名聲

 B.數上疏陳便宜                     便宜: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 

 C.上報曰:“君以道德修明……”     上報:皇上回復

 D.風雨不時                         不時:經常(發生)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於是司隸校尉王尊劾奏/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權勢/不以時白奏行罰/附下罔上/無大臣輔之義

B.於是司隸校尉王尊劾/奏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權勢不以時/白奏行罰/附下罔上/無大臣輔之義

C.於是司隸校尉王尊劾/奏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權勢/不以時白奏/行罰附下罔上/無大臣輔之義

D.於是司隸校尉王尊劾奏/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權勢不以時/白奏/行罰附下/罔上無大臣輔之義

17.下列對文中劃雙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闢”意爲“徵召”。徵辟是漢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徵聘和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皇帝徵召稱“徵”,官府徵召稱“闢”。

B.“遷”在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 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C.“建昭”是漢元帝的年號。年號是*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始於西漢武帝,年號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誌,一個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

D.崩,也稱做駕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種委婉說法。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匡衡勤奮好學,才智過人。他曾經在牆壁上鑿窟窿引來鄰居家的燭光來照明讀書,長安令楊興在向樂陵侯史高進言時高度評價了匡衡才能智慧。

B.匡衡論事得當、甚合帝意。元帝曾詢問日食地震等災變與*得失的關係,匡衡上疏,皇上讀了很高興,晉升他爲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C.匡衡畏懼石顯,不敢違逆。直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與御史大夫甄譚一起上奏*劾石顯,一一追究他的舊惡,並追及他的黨羽。

D.匡衡受到*劾,羞慚恐懼。司隸校尉王尊*劾匡衡犯下了不守臣道的重罪,雖然成帝剛剛即位,對匡衡慰勉優待,但羣臣大都是王尊的同黨,匡衡內心忐忑不安。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富貴在身而士人不譽,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

(2)方下有司問狀,君何疑而上書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燭也。

【回答】

15.D

16.A

17.C

18.D

19.

(1)一個人富貴在身士人卻不稱讚他,這就像是擁有狐皮大衣卻反穿着它,古人認爲這是弊病。(“不

譽”“是”“衣”“病之”各1分,大意1分。);(2) (我)正下詔讓有關部門查明情況,你爲什麼心懷疑惑上書請求退休呢?這是彰顯我不明察 (的過錯)啊。(“方”“有司”“乞骸骨”“未燭”各1

分,大意1分。)

【解析】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意義的理解能力,需要結合語境,把握語句大意作一分析、判斷。D項,風雨“不時”,指不按時令,即風雨不調。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考查文言實詞字義,一看語法結構,二看與上下文的關聯。本題可以採用第二種辦法,從語境上加以辨析,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D項,帶入原文中,根據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出*。

16.

試題分析:給文言文語段斷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斷句的基礎上,對不能斷開的字詞要研究前後語句的含義及聯繫,看看斷在哪裏語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後的聯繫往往都有標誌可尋,只要抓住了這些標誌,就可以輕鬆斷句,同時,需要掌握語句的大意,本句話的意思爲:這時司隸校尉王尊上奏*劾說:“匡衡、甄譚擔任大臣的職務,知道石顯等人獨斷專權,但匡衡、甄譚不按時地上奏*劾,懲罰他們,反而附和下面,欺瞞皇上,沒有盡到大臣輔助朝政的職責。本題可據此得出*。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本題採用排除法比較簡單,BC兩項把“劾奏”斷開,沒有實際意義,較易排除;而D項,“白奏”沒意義,故*只能選擇A。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古代的文學文化常識的掌握。需要根據自己掌握的內容,逐項分析、判斷即可。C項,明清之前,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遇到大事、要事等,常常更改年號。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爲識記A。

【名師點睛】解答此類題目,只有一個辦法:結合平日積累知識,逐項分析、判斷。本題中,考查的是古代的年號問題,C項,“年號是*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始於西漢武帝,年號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誌,一個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說法明顯錯誤,因爲古代年號更改很頻繁。

18.

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緻,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

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微末節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後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等。本題中,C項,“羣臣大都是王尊的同黨”錯誤,應爲“朝廷臣僚大多認爲王尊是正確的”。

【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正確解答這類題,需仔細閱讀全文,比較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後,看題目要求的答題範圍是“局部內容”還是“整體內容”——如是前者,需要將選項跟原文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對照,以避免錯論;如是後者,則需要遺漏細節,因爲細節對於*的正確與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本題要認真通讀全文,仔細分析判斷C項說法與文字的區別,從而作出判斷。

19.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

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關鍵字:(1)“不譽”:不稱讚;“是”:像是;“衣”:穿

着;“病之”:意動用法,認爲這是弊病。(2) “方”:正;“有司”:有關部門;“乞骸骨”:請求

退休;“未燭”:不明察。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可以參考文言文翻譯題的做法。文言文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本題中,(1)中,“衣”,名次用作動詞,要結合語境分析;“病”,名詞的意動用法。(2)中,“未燭”,“不明察”的意思要翻譯出來,當然結合語境做一分析、判斷。

【文言文翻譯】

匡衡,字稚圭,東海承縣人。世代務農,到匡衡時喜好讀書。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只是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窟窿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匡衡得中*科,選任爲平原郡文學。元帝剛即位,樂陵侯史高以外戚的身份被任命爲大司馬車騎將*,兼任尚書,前將*蕭望之爲副手。蕭望之是名儒,皇帝很重用他,他在推薦人才方面頗多貢獻。史高則空有名位罷了,和蕭望之產生隔閡。長安縣令楊興勸說史高說:“將*憑藉親戚關係輔助政事,名位高貴,舉世無雙,然而在衆人的議論中,好的名聲、榮譽不全在將*身上,爲什麼呢?因爲將*的幕府,世人沒有不仰望羨慕的,而將*所推舉的人不過是私家賓客。一個人富貴在身,士人卻不稱讚他,就像是擁有狐皮大衣卻反穿着它,古人認爲這是弊病。平原文學匡衡的才能智慧都綽綽有餘,但隨着選補的文牒轉到遠離京師的地方做官。將*如果召匡衡到幕府任職,天下學士一定紛紛跟從他,讓他參與議論政事,根據他的特長,推薦給朝廷,一定會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材。您將這件事做給衆人看,您的美名也就會在世上流傳。”史高認爲楊興講得有理,就任命匡衡爲議曹史,將他推薦給皇上,皇上讓他做郎中,後升爲博士,兼任給事中。

這時,發生了日食、地震等災異變化,皇上詢問這些變化與*得失的關係,匡衡上疏,皇上聽了他的話後很高興,晉升匡衡爲光祿大夫、大子少傅。匡衡在任大子少傅的幾年中,多次上疏陳述皇上對國家有利,應該做的事情。建昭三年,接替韋玄成擔任丞相,受封樂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戶。

元帝去世後,成帝即位,匡衡上疏講述經學、禮節的法則,皇上敬納他的建言。當初,元帝在位時,中書令石顯主持朝廷事務,從前任丞相韋玄成到匡衡都害怕石顯,不敢違揹他的意思。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與御史大夫甄譚一起上奏*劾石顯,一一追究他的舊惡,並追及他的黨羽。這時司隸校尉王尊上奏*劾說:“匡衡、甄譚擔任大臣的職務,知道石顯等人獨斷專權,但匡衡、甄譚不按時地上奏*劾,懲罰他們,反而附和下面,欺瞞皇上,沒有盡到大臣輔助朝政的職責。上奏*劾石顯等人後,又不陳述自己對皇上不忠之罪,反倒張揚先帝任用顛覆國家的壞人的過錯,犯下了不守臣道的罪。”匡衡感到慚愧和恐懼,上疏謝罪,並稱病請求告老還鄉,繳上丞相和樂安侯的大印。皇上回答說:“你的道德修養很高,擔任三公的要職。先帝駕崩後,就又來輔佐我。你遵守法令制度,勤於朝廷政務。現在司隸校尉王尊狂妄地詆譭你,我很同情你。我正下詔讓有關部門查明情況,你爲什麼心懷疑惑上書請求辭職呢?這是彰顯我不明察 (的過錯)啊。希望你明白這一點。”於是賞賜他上等酒和御廄飼養的牛。匡衡又重新負責朝政事務。皇上因爲剛剛即位,對大臣多加以褒獎,但是朝廷臣僚大多認爲王尊是正確的。匡衡很忐忑不安,每次遇到發生水旱災害,風雨不調時,便連連上書告老退職請求讓位。皇上總是用詔書安慰勉勵,沒有答應。

後來,匡衡的兒子匡昌任越騎校尉,酒醉後殺人,被抓入獄。事情被發覺後,匡衡最終受牽連被免官。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