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2019·四川遂寧)閱讀下面*、乙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習題庫 閱讀(8.04K)

問題詳情:

(2019·四川遂寧)閱讀下面*、乙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2019·四川遂寧)閱讀下面*、乙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辭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節選自《魚我所欲也》)【乙】屈原至於*濱,被髮行吟澤畔,顏*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溫蠖⑤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節選自《史記•屈原列傳》)【註釋】①醨:薄酒。②察察:潔白的樣子。③汶汶:渾濁的樣子。④皓皓:瑩潔的樣子。⑤溫蠖(huò):塵滓重積的樣子。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 ①故不爲苟得也______ ②被髮行吟澤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於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淚羅以死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3)請簡要說說【*】段是如何提出論點的。

(4)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樣都把“捨生取義”奉爲人生準則,請你另舉出一個事例,並說說你如何理解“捨生取義”。

【回答】

1.(1)苟且偷生 (2)同“披”披散(3)比(4)於是,就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能力。解答時要注意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思以及詞語古今意義的聯繫和變化。第(1)題“苟得”可以用擴詞發,如“苟”可以擴成“苟且”,“得”可以組成“得到”,結合語境進而理解成“得到生命”即“偷生”。第(2)題是通假字,首先指出所通的字,即“披”,然後說出意思,即“披散”。第(3)題是古今異義詞,“於”在這裏是“比”的意思。第(4)題“遂”是文言文中常見詞。“遂”一般情況下譯爲“於是,就”,這需要平時熟記即可。

2.(1)不僅僅是賢能的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是)賢能的人能不喪失它罷了。

(2)全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衆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根據上下文語境,抓住重點詞語,語句通順即可。(1)重點詞語“是(這)”“勿(不)”“耳(罷了)”。(2)重點詞“舉世(全世界)”“濁(渾濁)”“清(清白)”“醉(沉醉)”“醒(清醒)”“是以(因此)”。

3.透過魚和熊掌的關係,類比生與義的關係,從而引出生與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的論點。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文章開頭以魚和熊掌爲例,引出生與義的關係,這是運用的是類比的方法,表明在生與義不可兼得時,要捨生取義,從而提出本文觀點。(答到“類比”得1分,闡述的1分)

4.第一問:參考示例:文天祥寧死不叛國,劉胡蘭爲保守黨的祕密英勇就義,譚嗣同爲變法慷慨赴死……

第二問:參考示例:在文中,孟子所闡述的“捨生取義”的觀點,在當時封建時代,當然具有一定的進步*。因爲他所宣揚的“義”是封建的“禮義”,如《禮記·檀記》中記載的那個飢餓的人因不受沒有禮義的施捨而餓死。這種“禮義”反映了封建的道德觀,在當時,對於社會的穩定、人們行爲規範的約束有積極的作用。在今天,我們應當賦予“捨生取義”的“義”以新的含義。那是爲了國家和*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如在抗擊*的戰鬥中,大夫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挽救“*”病人;如孔繁森同志爲了藏族*的健康和幸福,奉獻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解析】本題第一問考查學會說呢個補寫事實論據的能力,第二問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第一問:補充事實論據答題格式:人物+事件。注意事件要圍繞“捨生取義”的內涵來組織語言,簡潔凝練地加以概括。第二問:對“捨生取義”的理解,可以既結合課文又聯繫現實來談,也可以只談自己的理解,要注意體現正能量,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譯文】

屈原到了*邊,披散頭髮,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着。臉*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爲什麼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衆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着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爲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衆人都沉醉,爲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爲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而葬身於*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於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着石頭,就自投汨羅*而死。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