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師說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

習題庫 閱讀(3.37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②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③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④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⑤,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選自《昌黎先生集》,有刪減)

【註釋】①庸:豈,表示反問的語氣。②出:超越,勝過。③下:低於,此處指不如。④不:通“否”。⑤時:指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風氣。

12.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B.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C.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D.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13.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愛蓮說》)

B. 吾從而師之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

C.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鄉爲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D. 作《師說》以貽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14.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15. 有人說,“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傳道受業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認同這種觀點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回答】

12. B    13. A   

14. (1)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明白)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2)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德行有才能。   

15. 示例一:我認同這種觀點,因爲互聯網拓寬了教育渠道,豐富了教育資源,改變了教學方式。學生一“鍵”在手,學海任遊;足不出戶,“名師”任求。學習更便捷、高效。所以教師“傳道受業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

示例二:我不認同這種觀點,因爲即使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學校依然是育人的主戰場,課堂仍然是學習的主陣地,教師依然是教學的組織者,更是網絡學習的引導者。

【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師說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12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譯,根據分句意思斷句。彼童子之師(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更加/更加;

B.以……爲師/*隊;

C.傳授/接受;

D.來/因爲;

故選A。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1)非,不是。生,出生。知,懂得。孰,誰。(2)是故,因此。如,比得上。賢,賢能。於,比。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答題思路:表達自己的觀點,贊同或反對,結合自己的思考,寫出自己的理由,要充分、合理。示範:我不贊同這個觀點,教師的“傳道受業解惑”並非僅是知識上的,更是思維上的,是情感上的,而“互聯網+教育”時代雖然能夠給學生更多的知識,但是思維和情感上是很難透過*冷的機器傳遞的,所以教師“傳道受業解惑”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

【點睛】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爲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爲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爲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爲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爲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爲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羣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爲什麼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爲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爲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裏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爲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