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習題庫 閱讀(1.67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1.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師說以貽之            貽:贈送

B.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聞:懂得

C.術業有專攻              攻:學習、研究

D.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道:從師的道理

12.下列各選項中對相關內容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師說》選自《昌黎先生集》。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B.在文學史上,“古文”的概念是柳宗元提出來的。而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所謂的“古文”是一種與內容空洞、重視詞藻、堆砌典故、講究對偶的駢文相對立的散文。

C.“說”是古代以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是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如《馬說》《捕蛇者說》《愛蓮說》等都屬於這一種文體。

D.《師說》中有“六藝經傳”的說法,其中“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另外,在古代“六藝”還指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御、書、數。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一段正面闡述了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B.第二段慨嘆師道不傳已久,運用對比的手法,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與“今之衆人”恥學於師,爲子擇師與自己不從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分別對比,批判了社會上輕視師道的不良風氣。

C.第三段以孔子從師的範例,進一步闡明教師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D.最後一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起,這本屬於附記*質,但作者讚揚李蟠“不拘於時”“能行古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回答】

11.D

12.B

13.C

14.

(1)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句讀之不知”句式1 分,師1 分,小學1 分,句子通順1 分)

(2)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齒1 分,乃1 分,句子通順1 分)

(3)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沒有被(恥學於師的)時代風氣所束縛,向我學習。(通1 分, “不拘於時”被動1 分,句子通順1 分)

【解析】

11.

試題分析:實詞題目近些年考覈有難度加大的趨勢,並且考題選項中夾雜出現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的正確與否。D項,“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的“師道”指的是“從師的風尚”。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透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比如本題的D項,可以聯繫《師說》創作的背景理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指的是當時從師求學的風尚不流傳很久了。

12.

試題分析: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名著的主要內容,區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幹中的修飾限制成分。B項,“‘古文’的概念是柳宗元提出來的”錯誤;在文學史上,“古文”的概念應是韓愈提出的。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爲識記A。

【技巧點撥】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時代、國別、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要注意各項表述中有關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C項,引用孔子的範例,闡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C項是針對文章第三段設題,主要是論據和中心的問題;孔子從師屬於事實論據,而這一節的中心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其中“是故”表示小結,故孔子從師的事例應是*後面這句話。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之”提賓標誌;“師”,名詞作動詞,從師求學;“焉”,語氣詞;“不”同“否”;“小學”,古今異義詞,小的方面學習。第二句中,“不齒”,不屑一顧;“乃”,竟然。第三句中,“通習”,普遍學習;“不拘於時”,被動句,“於”表被動;“學於餘”,狀語後置句,“於”,向。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