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由於身兼詩人與理學家的雙重身份,以山水詩人著稱的楊萬里能夠將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蘊...

習題庫 閱讀(6.32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由於身兼詩人與理學家的雙重身份,以山水詩人著稱的楊萬里能夠將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蘊...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由於身兼詩人與理學家的雙重身份,以山水詩人著稱的楊萬里能夠將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蘊涵的詩*觀念運用到創作中,以理學家的仁者胸懷和人格涵養賦予自然萬物以獨特的情感與審美觀照。

“格物致知”源於儒家的《禮記·大學》篇,宋代的理學家從各自思想學說的角度出發對“格物致知”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其共同的問題是探討“物”和“知”的關係,目的是要透過對規律的認知和把握去揭示和貫徹理的普遍*和永恆*。“格物致知”作爲理學的一種哲學方法,它在實現人生境界的同時也由一種人生哲學而轉化爲藝術思維和情感的體驗,這也是其能夠成爲理學家共同遵循的爲學方法的重要原因。從認識論的角度看,理學講究“格物”,詩學注重“感物”,二者處在不同的層面中。但從情感體驗的這個角度講,“格物”之“物”與文學創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親緣關係。在文學家那裏,“物”是他們以感*、形象表達情感的中介,而理學家則要盡“物”之“理”。事實上,理學的“格物”到詩學的“感物”只一步之遙,關鍵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維和審美領域裏能夠溝通起來的橋樑。

作爲理學家,楊萬里對理學“格物致知”的爲學方法謹遵不諱,對“物”也有着自己的認識。他在哲學著作《庸言》中說:“物亡道存,道則存矣,何地措道哉?”其把對物的認識作爲“道”的第一要素與理學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道不在數也,依於數而已”,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數量和*質,但這些皆非事物的本質,事物的本質在於他們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是事物中所蘊涵的“理”。楊萬里正是領會了“物”所負載的雙重意義,因此,在超越*西詩風的艱難歷程中,他最終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在自然萬物,並傾注了畢生的精力致力於對自然的描寫,並用理學家“格物”的精神去認真觀察、揣摩,在具體細微的意象中以小見大,以少勝多,透過不同事物的變化情態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妙。

楊萬里有意識地去展現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態,對於月亮意象攝取同樣如此,月亮的各種情態都盡現其筆下。不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月、霜月、秋月、雪月、曉月、圓月、彎月、殘月、缺月、垂月、月波、月*、月影等形影展現;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花愁月恨、月*波聲、明月清風、春花秋月、月梢風葉、酒浪月波、月華露氣等搖曳生姿的景緻描寫。儘管前人對月亮已極盡描寫,但楊萬里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依然能夠把月亮寫得異*紛呈,不落窠臼,這無疑有賴於其哲學思維在詩歌創作中的滲透,從而能夠以超越前人的審美直覺,將對月亮意象的內涵營造得更爲深入而精妙。如果拋開月亮意象所承載的思想文化內涵,僅就其自身的審美情態而言,楊萬里之前的詩人描寫得已經極其精微,僅張若虛的一首《春*花月夜》,不僅贏得“孤篇壓全唐”的讚譽,更是令其後的詩人望而卻步,就連天才詩人李白筆下的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對直接描寫月亮升沉隕落的情形是有所迴避的。而在楊萬里的筆下,他卻從不同側面來描寫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種情態。

(選自《名作欣賞》,有刪改)

4.下列對“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格物致知源於儒家學派的思想,《禮記·大學》篇裏首先提到這個名詞,後來成爲理學家共同遵守的爲學方法。

B.格物致知在宋理學家的思想學說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爲哲學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討“物”“知”的關係。

C.格物致知要揭示理的普遍*和永恆*,是一種認識論,是透過認識、把握事物的規律來實現這個目的的。

D.格物致知在理學中開始是探討人生哲學,後來轉化爲藝術思維和情感體驗,最終達到了實現人生境界的目的。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作爲理學家和詩人的楊萬里對“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並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爲學方法。

B.從情感體驗的角度分析,理學家的物與文學家的物是一致的,不過前者處於思維領域,而後者處於審美領域。

C.楊萬里十分注重描寫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變化情態的妙處,使得詩歌意象以小見大、以少勝多。

D.理學、詩歌學都注重認識論研究,不過重點有所偏重,理學講究格物,詩歌學講究感物,二者在不同層面。

6.對楊萬里詩歌中“月”的獨到之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僅就其自身的審美情態而言,楊萬里已經將月亮描寫得極其精微。

B.楊萬里筆下所表現出來的“月”情態各異。

C.楊萬里擴大了 “月”的意象內涵,把“月”的意象營造得更深入、精妙。

D.楊萬里從不同側面描寫月亮初升、高照、低沉的各種情態,豐富了“月”的動態美。

【回答】

4.D

5.A

6.A

【解析】

4.

試題分析:D項,文中說“在實現人生境界的同時也由一種人生哲學而轉化爲藝術思維和情感的體驗”從“同時”“而”等詞語的意思上分析,“格物致知”作爲哲學範疇目的是實現人生境界,同時由人生哲學的範疇轉化爲藝術思維和情感體驗。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這類題目的錯誤點設定:(1)暗中更換,偷換概念;(2)誇大或縮小事實;(3)相互矛盾;(4)無中生有,捏造事實。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5.

試題分析:B項,文中說“‘格物’之‘物’與文學創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親緣關係”,但“親緣關係”不能說“物”是一致的。C項,顛倒主客體,楊萬里的詩歌是透過意向來揭示自然,而不是相反。D項,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理學講究“格物”,詩歌學講究“感物”,不是都注重“認識論”的研究。答題時要從紛繁的語言材料中找出資訊,提取主要資訊,根據試題的要求,對篩選出來的資訊源進行分類集中,重新組合。考題設定選項時,往往具有迷惑*,表現在如下幾方面:以偏概全、混淆時態、因果混亂、主次顛倒、混淆是非、無中生有、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條件等。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6.

試題分析:A項,原文中“如果拋開月亮意象所承載的思想文化內涵,僅就其自身的審美情態而言,楊萬里之前的詩人描寫得已經極其精微”,說的是楊萬里之前的詩人,而不是楊萬里。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這類題目的錯誤點設定:(1)暗中更換,偷換概念;(2)誇大或縮小事實;(3)相互矛盾;(4)無中生有,捏造事實。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