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三種人生態度粱漱溟“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向而言,向深裏講,即入了哲學範圍...

習題庫 閱讀(1.56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三種人生態度粱漱溟“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向而言,向深裏講,即入了哲學範圍...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三種人生態度

粱漱溟

“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向而言,向深裏講,即入了哲學範圍;向粗淺裏說,也不難明白。依*分法,將人生態度分爲“出世”與“入世”兩種,但我嫌其籠統,不如三分法較爲詳盡適中。

按三分法,第一種人生態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謂人於現實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飲食、宴安、名譽、聲、*、貨、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誘,一面受問題刺激,顛倒迷離於苦樂中,與其他生物亦無所異;此第一種人生態度(逐求),能夠徹底做到家,發揮至最高點者,即爲近代之西洋人。他們純爲向外用力,兩眼直向前看,逐求於物質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實甚偉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稱讚。他們並且能將此第一種人生態度理智化,使之成爲一套理論——哲學。其可爲代表者,是美國杜威之實驗主義,他很能細密地尋求出學理的基礎來。

第二種人生態度爲“厭離”。第一種人生態度爲人對於物的問題。第三種人生態度爲人對於人的問題,此則爲人對於自己本身的問題。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他動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則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別發達。其最特殊之點,即在迴轉頭來反看自己,此爲一切生物之所不及於人者。當人轉回頭來冷靜地觀察其生活時,即感覺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爲飲食男女及一切慾望所糾纏,不能不有許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會上又充滿了無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計較,以及生離死別種種現象,更足使人感覺人生太無意思。如是,乃產生一種厭離人世的人生態度。此態度爲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婦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婦亦能回頭想,回頭想時,便欲厭離。但此種人生態度雖爲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別者即在程度上深淺之差,只看徹底不徹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種厭離的人生態度,爲許多宗教之所由生。

第三種人生態度,可以用“鄭重”二字以表示之。鄭重態度,又可分爲兩層來說:其一,爲不反觀自己時——向外用力;其二,爲回頭看自家時——向內用力。在未曾回頭看而自然有的鄭重態度,即兒童之天真爛漫的生活。兒童對其生活,有天然之鄭重,與天然之不忽略,故謂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順從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於此處我特別提出兒童來說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鄭重”一詞似太嚴重,其實並不嚴重。我之所謂“鄭重”,實即自覺地聽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鄭重”即是將全副精神照顧當下,如兒童之能將其生活放在當下,元前無後,一心一意,絕不知道回頭反看,一味聽從於生命之自然的發揮,幾與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確有分別。此係言淺一層。更深而言之,從反回頭來看生活而鄭重生活,這纔是真正的發揮鄭重。這條路發揮的最到家的,即爲*之儒家。此種人生態度亦甚簡單,主要意義即是教人“自覺的盡力量去生活”。此話雖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盡包含在內。儒家最反對仰賴於外力之逼催,與外邊趣味之引誘往前度生活。引誘向前生活,爲被動的、逐求的,而非爲自覺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慾望,即以慾望爲逐求的、非自覺的,不是盡力量去生活。

此三種人生態度,每種態度皆有淺深。淺的厭離不能與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鄭重是道德的路,而厭離則爲宗教的路。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幾歲時,極接近於實利主義,後轉入於佛家,最後方歸轉於儒家。厭離之情殊爲深刻,由是轉過來才能盡力於生活;否則便會落於逐求,落於假的盡力。故非心裏極乾淨,無纖毫貪求之念,不能盡力生活。而真的盡力生活,又每在經過厭離之後。

(選自《人生的藝術》,有刪節)

3.對“三種人生態度”的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A.“逐求”意即人於現實生活中受趣味引誘和問題刺激,逐求予物質的享受。

B.“厭離”是人被慾望和種種社會現象糾纏感到人生太苦、太無意思而產生的人生態度。

C.“鄭重”的態度在“向外用力”時就是聽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

D.“鄭重”的態度在“向內用力”時是教人“自覺的盡力量去生活”,與“逐求”相近。

4.根據原文內容,下面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近代之西洋人將“逐求”理智化,並使之成爲一套理論,杜威之實驗主義是其中的代表。

B.與其他動物走本能道路不同,人的理智作用特別發達,突出表現爲能迴轉頭來反看自己。

C.儒家最反對仰賴於外力之逼催與外邊趣味之引誘往前度生活,因爲這不是自覺自主的。

D.逐求是世俗的路,鄭重是道德的路,厭離是宗教的路,三種人生態度各有所長,相互補充。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者對人生態度的三分法與*傳統的“出世”“入世”二分法有着根本的區別。

B.“厭離”的人生態度人人都有,分別在於程度上深淺之差,只看是否徹底、到家。

C.“鄭重”一詞用於兒童看似太嚴重,其實是爲了強調聽從於生命之自然的發揮。

 

D.作者自己的經歷*,只有經過厭離後心裏極乾淨,無纖毫貪求之念,才能盡力生活。

【回答】

3.D 

4.D

5.A

【解析】

【小題1】

試題解析:題幹問的是“對‘三種人生態度’的解釋,不準確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D項,張冠李戴,與“逐求”相近的應該是“向外用力”時的“鄭重”。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資訊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偷換概念、範圍縮小、混淆關係、輕重範圍失當等問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義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指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繫,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繫全文的傾向*,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2】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面表述不正確的一項”。D項,“各有所長,相互補充”屬於無中生有。“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是《考試說明》中現代文閱讀部分“分析綜合”的第一條要求。重點考查辨別、篩選並整合重要資訊的能力。重要資訊包括文章的基本觀點,以及最能表達文章主旨和作者寫作意圖的語句等。所謂“篩選資訊”,是從紛繁的語言材料中找出資訊,提取主要資訊,篩掉次要資訊。所謂“整合資訊”,是根據試題的要求,對篩選出來的資訊源進行分類集中,重新組合。將選項帶入原文,與原文進行比較辨別做出判斷。

考點:歸納和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小題3】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項,“三分法”與“二分法”沒有根本區別。我們在做篩選整合資訊的選擇題時,要了解設誤的六種常用方法:①刪:刪減。刪除句子而改變句意。最常見的是刪減定語、狀語,修飾成分的刪減就意味着語義的改變,有可能是內容的擴大,也有可能是對內容的曲解。②添:添加定語或狀語,造成對內容的曲解。③調:調換。調換詞語或句子順序,從而改變句意。④改:改變說法,或換用別的詞語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顛倒、主客體顛倒、部分涵蓋全體、整體替代局部、現實替代猜測……⑤漏:遺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詞句,但結合題幹來看只是強調了問題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這種選項具有很大迷惑*,須多加留意。⑥湊:拼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雜糅湊合而造成錯誤,或者將望文生義的幾個義項強加進去,干擾判斷。

考點:歸納和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