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25分)梁漱溟:衚衕裏走出的“*的脊樑”安福衚衕,梁漱溟先生的搖籃。  ...

習題庫 閱讀(2.22W)

問題詳情: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25分)梁漱溟:衚衕裏走出的“*的脊樑”安福衚衕,梁漱溟先生的搖籃。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25分)

梁漱溟:衚衕裏走出的“*的脊樑”

安福衚衕,梁漱溟先生的搖籃。     

一生放言無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長在一個清朝末年的*家庭。父親樑濟對兒子完全是寬放的,從不干涉他的思想、行爲。“父親對我信任且放任,是由於我少年時一些思想行徑很合父意,很邀嘉賞而來。例如我極關心國家大局,愛讀《三名臣書牘)《三星使書牘》等書籍,寫日記,勉勵自己。”     

在教育孩子這一點上,樑濟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讓其讀四書五經之類的古書,在讀過《三字經》後,便讓他讀傳播世界新知識的《地球韻言》。這在當時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辦報.經營蝕本,債臺高築,幾乎自縊。父親樑濟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難。兒子梁漱溟年齡雖小,卻能見其大者:“見出當時艱難情形和他們做事動機之純潔偉大。———他們一心要開發民智,改良社會。這是由積年對社會*之不滿,又加上庚子親見全國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勢,幾乎招取亡國大禍所激動的”。“大約從十歲開始,父親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靈隱然萌露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而鄙視那般世俗謀衣食求利祿的‘自了漢’生活。”     

地安門中學,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歲的梁漱溟考入“順天中學堂”,地址在地安門外明清兩代兵將局舊址。他在這裏度過了美妙、充實的5年半的讀書時光。     

韶華壯志,書生意氣。樑先生在國文課上,總喜歡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師年逾古稀,對其惱恨之餘批語道:“好惡拂人之*,災必逮夫身。”但亦有一範姓老師對他賞識有加,曰:“語不驚人死不休。”     

關於中學時期的自學,樑先生深有體味:“學問必經自己求得來者,方纔切實受用。”“到十四歲以後,我胸中漸漸自有思想見解,或發於言論,或見之行事。先父認爲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勵,他不同意的,讓我曉得他不同意而止,卻從不干涉。十七八歲時,有些關係頗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聽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學。”梁漱溟先生認爲,“自學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謂自學就是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要緊在生活中有自覺。有智慧識見發出來,就是生命向上自強之效驗,就是善學。因此,一個人必須力爭上游,傾所謂一片向上心,大抵在當時便是如此。向上心驅使我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二是社會問題(即*問題)。”     

也許人們難以預料,爲了研究、解答以上這兩個問題,樑先生所用的自學資料,不是圖書館諸多名家的皇皇鉅著,竟然是社會上熱門的維新派報紙。“無論在人生問題上或在*問題上,我在當時已能取得住在北*內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學資料。我擁有梁任公先生主編的《新民叢報》《新小說》《國風報》和《民立報》等。這都是當時內地尋常一箇中學生所不能有的豐富資料。”     

西海西沿2號,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舊居遺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橋,疊加成畫;一片祥和。秋天的陽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並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適中,不卑不亢。     

正是在這裏,父親樑濟於1918年投湖自盡前幾天,曾問過只有25歲的兒子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親:“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裏去的。”     

父親樑濟在60歲生日前寫下《敬告世人書》後投積水潭自盡。遺言:“國*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後讓國人共知國*乃立國之必要……我之死,非僅眷戀舊也,並將喚起新也。他更從父親的言傳身教中,懂得了國事大於家事、國家命運重於個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們很難想象,猝然失去摯愛的父親,梁漱溟先生是怎樣平復內心傷痛的。就在父親沉湖一年之後,他開始寫作爲其奠定學者地位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如果說今日*不少學人對*傳統文化懷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導自強,那一點兒不奇怪。但是,生逢亂世,飽經擾攘,在國家積弱、民不聊生的悲慘境況下,卻仍然堅信中華文化偉力無窮者,乃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父親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時的一些思想行徑很合父意,很受嘉賞的基礎上,可見這個“*家庭”奉行的並不是真正的*。   

B.梁漱溟先生的父親樑濟親歷清末、*時期的動盪,在60歲生日前寫下《敬告世人書》後,帶着對舊世界的眷戀投積水潭自盡。   

C.舊居遺址的描寫,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並引出後文先生對未來人生的思考。   

D.在國家積弱、民不聊生的悲慘境況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堅信中華文化偉力無窮,認爲*文化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   

E.安福衚衕、地安門中學、西海西沿2號,這一個個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軌跡,從這裏我們也看到了一代大師的成長。

(2)梁漱溟先生對自學有怎樣的認識?請簡要概括。(6分)

(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裏,父親對他有哪些影響?請簡要概括。(6分)

(4)生逢亂世,父親樑濟帶着“這個世界會好嗎”的疑問投湖自盡,梁漱溟卻堅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裏去。做法不同,但都稱得上“*的脊樑”。對此,你怎麼看?請談談你的理解。(8分)

【回答】

(1)選E得3分,選C得2分,選B得1分。   

(2)透過自學獲得的學問才能切實實用;開放*的教育氛圍方能成就自學;自學的根本是向上心。

(3)*寬放的家庭氛圍,使得梁漱溟先生思想開放,也成就了他的自學;西方化的教育理念,使梁漱溟先生從小就接觸世界新知識;父親的言傳身教,使梁漱溟從小萌露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懂得了國事大於家事的人生道理。(每點2分,共6分)

(4)示例:他們都是*的脊樑。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的脊樑。”在國家積弱、民不聊生的悲慘境況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堅信中華文化偉力無窮,對*傳統文化懷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導自強,堪稱“*的脊樑”。是父親樑濟的言傳身教教會兒子國事大於家事、國家命運重於個人生命的道理。父親的死“非僅眷戀舊也,並將喚起新也”,是以身殉國,是捨生取義,父親也是“*的脊樑”。   (觀點2分,能結合文字分別從梁漱溟先生和父親樑濟兩個方面闡述6分,共8分)

【解析】

(1)試題分析:A項“這個‘*家庭’奉行的並不是真正的*”理解錯誤;B項父親的自盡“非僅眷戀舊也,並將喚起新也”;D項“*文化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屬無中生有。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2)試題分析:閱讀文章第八段,梁漱溟先生有這樣幾句話:“學問必經自己求得來者,方纔切實受用”、“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學” 、“自學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可總結歸納爲透過自學獲得的學問才能切實實用;開放*的教育氛圍方能成就自學;自學的根本是向上心。

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3)試題分析:閱讀第二、三、四、八段得知,父親樑濟對兒子完全是寬放的,從不干涉他的思想、行爲。 在教育孩子這一點上,樑濟很有些西方化味道,讓他讀傳播世界新知識的《地球韻言》。樑濟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難。使兒子幼稚的心靈隱然萌露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而鄙視那般世俗謀衣食求利祿的“自了漢”生活。這可以總結歸納爲*寬放的家庭氛圍,使得梁漱溟先生思想開放,也成就了他的自學;西方化的教育理念,使梁漱溟先生從小就接觸世界新知識;父親的言傳身教,使梁漱溟從小萌露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懂得了國事大於家事的人生道理。

考點:對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層級爲探究F。

(4)試題分析:“父親樑濟寫下《敬告世人書》後投積水潭自盡。遺言:“國*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後讓國人共知國*乃立國之必要……我之死,非僅眷戀舊也,並將喚起新也。他更從父親的言傳身教中,懂得了國事大於家事、國家命運重於個人生命的人生道理。”他的父親想以死喚醒國人,讓人們明白共知國*乃立國之必要,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責任感和自信心。而梁漱溟更是從父親的言傳身教中懂得國事大於家事、國家命運重於個人生命的人生道理。所以他們都是“*的脊樑。”

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對作品進行個*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爲探究F。

知識點:實用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