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天人共美:一種生態的理念楊國榮生態之域的視域首先表現爲“以人觀之”。寬泛而言,“...

習題庫 閱讀(8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天人共美:一種生態的理念楊國榮生態之域的視域首先表現爲“以人觀之”。寬泛而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小題。

天人共美:一種生態的理念

楊國榮

生態之域的視域首先表現爲“以人觀之”。寬泛而言,“以人觀之”就是從人自身的視域出發來理解和評判世界,這種“觀”包含多方面的意義:它不僅涉及狹義上的理*認知,而且關乎價值的關切。理*的認知具體表現爲在事實層面上對自然本身、自然與世界關係的把握,價值的關切則以天人之間的價值意義爲指向。*哲學很早已意識到以上方面。孟子曾指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裏涉及“親”“民”“物”三種不同的對象,對待這些對象又有“親”(以親情相處)、“仁”(以仁愛之心相待)、“愛”(以珍惜、愛護之心相待)三種價值立場、價值態度,後者也屬廣義上的“觀”——對事物在價值層面的考察與把握。不僅對“親”(家庭倫理領域中的成員)、“民”(一般社會成員)要給予價值的關切,而且對廣義上的“物”也應當有一種珍惜、愛護(“愛”)之情,這種情感在實質的層面滲入了價值的內涵。宋明時期,理學家們進一步提出“民胞物與”“仁者與萬物一體”等觀念。“民胞物與”“萬物一體”意味着將世界之中一切對象都理解爲與人相關的對象,並賦予它們以相應的價值意義,這一看法的內在要求是對人之外的其他對象給予應有的價值關切,其中也體現了以人觀之的價值內涵。

*哲學不僅在實質層面涉及對自然等對象的價值關切,而且也提出瞭如何展開這種價值關切的總體觀念或總體原則。後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來概括,即“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從對待自然對象的角度看,“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自然中的每一個體、每一對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們可以共同存在,彼此之間並不相互排斥。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這裏所確認的是,自然作爲與人共存的對象,同樣有其存在的意義。以上主要從天人關係的角度,體現了“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在理解和對待自然方面的價值取向。

引申而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不僅表現爲理解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原理,而且構成了把握人與人關係的出發點。從本原的層面看,人類社會中不同的個體、階層、集團、民族、國家在社會領域中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間,彼此之間應共同存在而非相互排斥。與之相聯繫,這些個體、階層、集團、民族、國家在享有、運用自然資源上應該具有平等的權利:按照“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原則,不同的個體、階層、集團、民族、國家所擁有的以上權利,都應當得到承認和尊重,而不能僅僅強化人類部分成員的權利,否定、排除其他成員的同等權利。但是,在人類歷史的實際發展過程中,以上原則並沒有真正得到體現,相反,我們所看到的,往往是某些階層、某些集團、某些民族、某些國家在利用、消耗自然資源方面遠遠超過甚至壓倒其他的階層、集團、民族和國家。這裏無疑包含了人類社會中的不平衡,這樣的不平衡如果不加抑制,同樣將導致生態的問題:當社會領域的某些成員、集團、民族、國家過度地消耗自然資源時,天人之間的不平衡往往會進一步加劇,正如前一代人對自然的過度佔有,將導致後來世代的生態危機一樣。以上事實表明,今天的生態問題,與社會上不平等地運用自然資源有着難以否認的聯繫。

可以看到,在天人關係之後,包含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從一個方面體現了前面所提及的看法,即生態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與之相應,解決生態問題也需要從人的角度加以考察與理解。如前所述,以人觀之的“觀”既涉及以理*的方式理解世界,也包括從價值的視域看待世界。從邏輯上說,如果單純地基於工具層面的理*去理解天人關係以及人與人的關係,往往會引向過強的功利意識,並進而導致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天人關係的失衡,“以人觀之”所涉及的以上價值關切對於抑制這種偏向,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選自《文匯報》2014年12月9日,有刪改)

4.下列對“以人觀之”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從人自身的視域出發來理解和評判世界,狹義的理*認知直接指向了對價值的關切。

B.涉及狹義的理*認知,表現爲在事實層面上對自然本身、自然與世界關係的把握。

C.價值的關切,以天地之間的價值意義爲指向,但並不包含任何物質上的價值利益。

D.孟子指出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對事物在價值層面的考察與把握。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宋明理學家在孔子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民胞物與”“仁者與萬物一體”等觀念,也體現了以人觀之的價值內涵。

B.從人類對待自然對象的角度看,“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所確認的是自然作爲與人共存的對象有其必然存在的意義。

C.前一代人對自然的過度佔有,必然導致後來世代的生態危機。這就表明,今天的生態問題,就是由我們上一代人過度使用自然資源造成的。

D.生態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人的角度加以考察與理解,避免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天人關係的失衡。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是*哲學對自然等對象價值關切的科學概括,即自然中的“每一個個體”不管是敵是友,都可以互不傷害共生共存。

B.“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引申而言不僅表現爲理解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原理,而且構成了把握人與人關係的出發點。

C.不同的個體、階層、集團、民族、國家所擁有的權利都應得到承認和尊重,不能僅僅強化人類部分成員的權利,就否定、排除其他成員的同等權利。

D.從邏輯上說,單純地基於工具層面的理*去理解天人關係以及人與人的關係,往往會引向過強的功利意識,進而導致了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天人關係的失衡。

【回答】

4.B

5.D

6.A

【解析】

4.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下列對“以人觀之”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A原文是“它不僅涉及狹義上的理*認知,而且關乎價值的關切”,而不是“直接指向了對價值的關切”;C原文並沒有“並不包含任何物質上的價值利益”;D原文是說只有“後者”,即“愛物”纔是“對事物在價值層面的考察與把握”。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定一般爲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爲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覈,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此題的選項A偷換概念,C無中生有。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字內容的辨析。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題中A“在孔子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在原文中缺少依據;B不是“人類從對待自然對象的角度看”,而是“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C“今天的生態問題,就是由我們上一代人過度使用自然資源造成的”的結論沒依據,過於武斷。原文參考:以上事實表明,今天的生態問題,與社會上不平等地運用自然資源有着難以否認的聯繫。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覈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爲“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覈概念的題目沒有區別,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比如本題B項混淆概念。不是“人類從對待自然對象的角度看”,而是“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這就是對文章細微的改動,需要考生認真讀文字。

6.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解答此題可將各選項表述同文字相關內容加以比照,題中A項,“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是對“如何展開這種價值關切的總體觀念或總體原則”的概括,參考原文:後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來概括,即“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這裏的“前者”指價值關切,“後者”指總體觀念或總體原則。選項後半句對“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解釋也不準確。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