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張養浩,字希孟,濟南人。幼有嚐出,遇人有遺楮*於途者,其人已去,追而還之。讀書...

習題庫 閱讀(2.36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張養浩,字希孟,濟南人。幼有嚐出,遇人有遺楮*於途者,其人已去,追而還之。讀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張養浩,字希孟,濟南人。幼有嚐出,遇人有遺楮*於途者,其人已去,追而還之。讀書不輟,晝則默誦,夜則閉戶,張燈竊讀。

授堂邑縣尹。首毀淫祠三十餘所,罷舊盜之朔望參者,曰:“彼皆良民,飢寒所迫,不得已而爲盜耳;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衆盜感泣,互相戒曰:“毋負張公。”有李虎者,嘗殺人,其黨暴戾爲害,民不堪命,舊尹莫敢詰問。養浩至,盡置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猶爲立碑頌德。

英宗即位,命參議中書省事。會元夕,帝欲於內庭張燈爲鰲山,即上疏於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諫,其略曰:“世祖臨御三十餘年,每值元夕,閭閻之間,燈火亦禁;況闕庭之嚴,宮掖之邃,尤當戒慎。今燈山之構,臣以爲所玩者小,所繫者大;所樂者淺,所患者深。伏願以崇儉慮遠爲法,以喜奢樂近爲戒。”帝大怒,既覽而喜曰:“非張希孟不敢言。”即罷之,仍賜尚服金織*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曆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陝西行臺中丞。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時鬥米直十三緡,民持*出糶,稍昏即不用,詣庫換易,則豪猾黨蔽,易十與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檢庫中未毀昏*文可驗者,得一千八十五萬五千餘緡,悉以印記其背,又刻十貫、伍貫爲券,給散貧乏。命米商視印記出糶,詣庫驗數以易之,於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請行納粟補官之令。聞民間有殺子以奉母者,爲之大慟,出私錢以濟之。

到官四月,末嘗家居,止宿公署,終日無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節選自《元史·張養浩傳》)

10.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毀淫祠三十餘所                  淫:淫靡

B.拜住袖其疏入諫                    袖:藏在袖中

C.以旌其直                          旌:表揚

D.乃檢庫中未毀昏*文可驗者          昏:模糊

1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

B.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

C.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

D.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張養浩從小品行端正,讀書刻苦努力;任堂邑縣尹時,執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稱頌。

B.元宵節,英宗想在宮內的鰲山上張燈結*,張養浩直接給皇帝上疏,勸以“崇儉”,皇上聽取了他的意見。

C.關中大旱,張養浩接受任命,全力賑災濟貧。他制止“豪猾”利用換*盤剝百姓,千方百計保*了人們的粟米供給。

D.張養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積勞成疾。去世之時,關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13.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

(2)伏願以崇儉慮遠爲法,以喜奢樂近爲戒。

(3)(課本翻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在?

【回答】

10.A

11.D

12.B

13.

(1)已經用刑法處罰了他們,還把他們當強盜對待,這就斷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儉思慮深遠作爲準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爲*戒。

(3)若是乘着天地間的正常現象,駕馭着六氣的自然變化,遨遊在不受時空限制的道的領域,這還有什麼需要憑藉的呢!

【解析】

試題分析:

10.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A項 “首毀淫祠三十餘所” 中的“淫”解釋爲“過多”。本題可採用帶入原文法,結合語境 “授堂邑縣尹。首毀淫祠三十餘所,罷舊盜之朔望參者” “”是祠堂的意思,這裏應該是多餘的祠堂廢除,不耗費民力,所以後文中“養浩至,盡置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猶爲立碑頌德。”。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比如本題本題可採用代入原文法,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透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聯繫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1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正確短句爲“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解答此題,可以先整體閱讀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後結合虛詞“者”“ 之”,以及指關鍵詞“即”,對句“餓者則賑之”“ 死者則葬之”等標誌*詞語即可斷出。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透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題目可以先整體閱讀文段,弄懂其大意,結合虛詞“者”“ 之”,以及指關鍵詞“即”,對句“餓者則賑之”“ 死者則葬之”等標誌*詞語即可斷出。斷句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爲、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本題中的“對曰”我們可以抓住“曰”來斷句。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原文第三節中“帝欲於內庭張燈爲鰲山,即上疏於左丞相拜住”可以推測B項錯在原文中的張養浩並非是直接向皇帝進諫。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後進行比較即可發現問題所在。

13.翻譯句子,做到字字落實的同時,要重點關注得分點。第一句中“既”“加之以刑”壯語後置句式、“目”“是”“絕”;第二句中,“以……爲”“戒”;第三句中“若夫”“乘”“御”“六氣”“以”“惡”。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爲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張養浩,宇希孟,濟南人。張養浩從小就有德行和節義。有一次他出門,碰到一個人,那人把*票遺失在路上,當張養浩發現的時候,那個人已經走了,張養浩就追上去把錢還給他。張養浩從來都不放棄讀書,他的父母擔心他過於*勞,制止了他這樣做。(張養浩)一天到晚不停地讀書,他白天默默地背誦,到了夜晚就關上房門,點上燈,獨自讀書。

山東按察使焦聽說了這件事,推薦他爲東平學正。後來他被選授爲堂邑縣尹。(張養浩)帶頭搗毀了濫設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強盜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審訊檢查的規定,張養浩說:“他們都是善良的百姓,因爲生活困難,被飢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強盜。已經用刑法處罰了他們,還把他們當強盜看待,這就斷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路!”強盜們感動得流了眼淚,他們相互勸戒說;“不要對不起張公。”有一個叫李虎的人,曾經殺過人,他的同黨也都是暴虐殘忍,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從前的縣尹都不敢過問這件事。張養浩到這裏以後,將他們全部依法懲處,老百姓非常高興。張養浩調離堂邑十年,百姓仍然爲他立碑,歌頌他的恩德。

元英宗繼承皇位後,命令張養浩參與中書省的工作。適逢元宵節,皇帝打算在宮禁之內張掛花燈做成鰲山,張養浩就上奏給左丞相拜住。拜住將奏疏藏在袖子裏入宮諫阻,奏疏大概說:“元世祖執政三十多年,每當元宵佳節,民間尚且禁燈;威嚴的宮廷中更應當謹慎。現在皇帝打算在宮禁之內張掛花燈,我認爲玩樂事小,影響很大;快樂得少,憂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儉思慮深遠作爲準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爲*戒。皇帝大怒,看過奏疏之後又高興地說:“不是張希孟不敢這樣說。”於是取消了點燃花燈的計劃。就賞賜給張養浩錢財布匹,來表彰他的正直。

天曆二年,陝西大旱,飢餓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派張養浩爲陝西行臺中丞。張養浩接到任命後,立即把自己家裏的財產都分給村裏的窮人,自己便登上車子向陝西進發,碰到飢餓的災民就賑濟他們,看到餓死的災民就埋葬他們。路過華山,就到西嶽廟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來,這時,天空忽然*雲密佈,一連下了兩天雨。等到張養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廟裏去求雨,結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來,莊稼由此長起來了,陝西的民衆十分高興。當時一斗米值十三貫錢,百姓拿着*票出去買米,*票稍有不清或破損就不能用,拿到府庫中去調換,那些奸刁之徒營私舞弊,百姓換十貫只給五貫,而且等了好幾天還是換不到,老百姓處境非常困難。於是張養浩檢查府庫中那些沒有損毀、圖紋可以看得清的*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萬貫,全部在它的背面蓋上印記,又刻十貫和五貫的小額*票發給窮人,命令米商憑*票上的印記把米賣給他們,到府庫驗明數目便可換取銀兩,於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營私舞弊。張養浩又率領富人家出賣糧食,爲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請求實行納糧補官的法令。張養浩聽到民間有人爲了奉養母親而殺死自己兒子的事,爲此大哭了一場,並拿出自己的錢救濟了這戶人家。

張養浩到陝西做官四個月,從來沒有回到自己家裏住過,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禱,白天就出外救濟災民,一天到晚沒有絲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牽掛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於是臥病不起,去世的時候才六十歲。陝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