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而相國蕭、曹以寬厚清靜爲天下...

習題庫 閱讀(5.28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而相國蕭、曹以寬厚清靜爲天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而相國蕭、曹以寬厚清靜爲天下帥,民作“畫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後女主,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民務稼穡,衣食滋殖。至於文、景,遂移風易俗。是時,循吏如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於嚴,而民從化。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內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軌不禁。時少能以化治稱者,惟*都相董仲舒、內史公孫弘、倪寬,居官可紀。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務,明習文法,以經術潤飾吏事,天子器之。仲舒數謝病去,弘、寬至三公。

孝昭幼衝,霍光秉政,承奢侈師旅之後,海內虛耗,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至於始元、元鳳之間,匈奴鄉化,百姓益富,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於是罷酒榷①而議鹽鐵矣。

及至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興於閭閻,知民事之艱難。自霍光薨後始躬萬機,厲精爲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職而進。及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常稱曰:“庶民所以安其田裏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②乎!”以爲太守,吏民之本也。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於是爲盛,稱中興焉。若趙廣漢、韓延壽、尹翁歸、嚴延年、張敞之屬,皆稱其位,然任刑罰,或抵罪誅。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廩廩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

(取材於《漢書•循吏傳》)

註釋:①榷:專營,專賣。②二千石:漢代內自九卿、郎將,外至郡守、尉,俸祿皆爲二千石。後因稱郎將、郡守、知府爲“二千石”。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反秦之敝                      敝:陋俗

B.外攘四夷                      攘:驅除

C.於是罷酒榷而議鹽鐵矣          罷:廢除

D.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          質:驗*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天下晏然                   必知其所以然

B.不至於嚴,而民從化           自丞相已下各奉職而進

C.通於世務                     興於閭閻

D.以經術潤飾吏事               輒以璽書勉厲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凡事簡易,禁罔疏闊

凡事都從簡而行,禁例法規也大爲放寬

B.承奢侈師旅之後,海內虛耗

此時正值長年征戰之後,四海之內消耗很大

C.至於始元、元鳳之間,匈奴鄉化

到了始元、元鳳年間,匈奴回到故鄉

D.以爲太守,吏民之本也

4.將下面的句子譯爲現代漢語。

①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 

②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

5.“循吏”之名最早見於《史記》,後爲史書所沿用。請根據本文內容,解說“循吏”一詞。

6.孝宣時,良吏多的原因是什麼?促成良吏多的具體措施是什麼?請概括作答。

【回答】

1.A

2.D

3.C

4.①公卿位缺時,就從那些受表彰的人中選擇,依次任用。

②在位時*富足,離任後*思念,生前有榮譽稱號,死後被尊奉祭祀。

5.循吏是爲政寬緩,教化民衆;嚴於律己,清廉公正;關心百姓疾苦,以民生爲重的好官。

6.原因:孝宣帝不僅認識到官吏與自己共同努力是百姓安居樂業的保*,而且他有管理官吏的有效作爲。

具體措施:授官嚴格,用官穩定,激勵有法。

【分析】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識記能力。此類題一定要結合語境理解選項句的含義,將所給的義項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語境。通常可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推斷:(1)常識識記法。文言實詞的推斷還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如 “乞骸骨”(告老還鄉)、“下車”(官員剛到任)、“春秋”(年齡)、“結髮”(男子成年)等。(2)聯想遷移。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3)通假代入法。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4)利用字形推。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測字義就是一種正確的理解途徑。(5)互文對舉。 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係。(6)語法推斷法。用語法分析法分析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進而推知它的意義。

A項,“弊”應解釋爲“弊政”。

故選A。

2.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文言虛詞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點。《考試說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虛詞共18個,一定要個個落實,從常用意義和非常用意義方面比較區別,把握常用意義和用法,照顧特殊意義和用法,可以採用多義比較的方法,同類集中。(2)抓課文。虛詞的考查方式,多爲選擇題,每個選項兩個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課本。根據這一特點,考生應立足課本,結合經典例句,歸納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實。對於典型用例,經常複習,防止遺忘。比如該題中每組中有一 句話出自課本,必須將課內的文言文抓實了。

A項,前一個“然”用在形容詞和動詞後面,解釋爲……的樣子;後一個“然”解釋爲這樣;B項,前一個“而”解釋爲做連詞,表示轉折;後一個“而”解釋爲做連詞,表示修飾;

C項,前一個“於”解釋爲介詞,對;後一個“於”爲介詞,在;

D項,前後兩個“以”都解釋爲“用”。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的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2.補:補出省略成分。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4.換: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彙。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整過來。

C項,正確理解應該是:到了始元和元鳳年間,匈奴歸順。

故選C。

4.本題考查翻譯古文的能力。翻譯以直譯爲主,要求準確、通順。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①諸,兼詞、之於、從……中選擇……;以,按照、依。

②見,被;生,生前;死見奉祀,被動句。

5.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文學常識面廣量大,需要考生平時做個有心人,多積累。積累可以採用分門別類記憶法,即在分類的基礎上把某些有相同點的知識按一定順序集中在一起強化記憶。可以以考點爲分類標準,如:(1)時代國別,可以借鑑古代史書體例中的編年體和國別體的方法,按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來記憶。(2)風格流派,如“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婉約派”“豪放派”等。(3)地位評價,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等。(4)文章體裁,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5)題材人物,如《范進中舉》《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舉制度*愚弄的舊知識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蘇軾的詩、詞及文等。(7)字號稱呼,如柳河東、杜拾遺、太史公等。

“循吏”之名最早見於《史記》的《循吏列傳》,後爲《漢書》、《後漢書》直至《清史稿》所承襲,成爲正史中記述那些重農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州縣級地方官的固定體例。

6.本題解答時可從文章最後一段中的語句“是故漢世良吏”爲標誌,結合其前面的語句“及至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興於閭閻,知民事之艱難”“及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 思考作答。

參考譯文:

漢朝興起之初,一反秦代的弊政,讓*得以休養生息,凡事都從簡而行,禁例法規也大爲放寬,而相國蕭何、曹參以寬厚清靜的辦事作風成爲了天下的表率,*因而編了一首“畫一”歌來加以稱頌。孝惠帝無爲而治,高後女主隱居深宮,而天下安定,*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一片豐衣足食的景象。到了文帝、景帝年間,便開始移風易俗。當時,循吏如河南郡太守吳公、蜀郡太守文翁這些人,都能嚴於律己,爲人表率,爲官辦事清廉公正,不用嚴苛的管理方法,而*順從地接受感化。

武帝時,對外驅除四方蠻夷,對內修改法規條令,*因此疲憊不堪,奸惡作亂無法禁止。那時很少有能以教化治理而著稱的人,只有*都相董仲舒、內史公孫弘和倪寬等,其政績值得一書。三人都是儒生,既精通處世之道,又熟習文章之法,他們以經學的思想方法處理政務,天子器重他們。董仲舒因病多次辭官,而公孫弘、倪寬做官做到三公。

孝昭帝年幼,霍光代爲主持政務,此時正值長年征戰之後,四海之內消耗很大,霍光沿襲於此而恪守職責,沒有改變以前的做法。到了始元和元鳳年間,匈奴歸順,老百姓生活也漸漸富足,於是開始舉薦賢良官員,問詢*疾苦,於是廢除酒稅而討論鹽鐵之利。

待到宣帝時,他興起於里巷,從微賤之地而登上至尊之位,所以深知百姓生活的艱難。他從霍光死後開始親自處理各項朝政,勵精圖治,每五天便聽政一次,從丞相以下各官職依次進朝稟告。待授予刺史、郡守、諸侯相等官職時,都要親自接見詢問,瞭解他們的思想,然後再考察其行爲以驗*其言論,有名實不符合的,必須清楚它的根源。孝宣帝常說:“老百姓所以能夠安心於農業生產而沒有憂慮怨恨的不良心情,是因爲*清平而法律公正。與我共同保*這一點的人,只有那些好的太守啊!他認爲太守是管理官吏*的根基,頻繁調換就會造成地方上的不安寧,*知道太守的人選十分穩定,不可欺瞞,纔會服從他的教化。所以太守如果治理有成效,他總是親自頒書勉勵,增加其俸祿並賜以重金,有的授爵號至關內侯,公卿位缺時,就從那些受表彰的人中依次選用。因此,漢代的良吏在這樣情況下層出不窮,有中興之稱。像趙廣漢、韓延壽、尹翁歸、嚴延年、張敞這些人,都稱職盡責,可是任用刑罰,有的人抵罪而死。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人,在位時*富足,離任後*思念,生前有榮譽的稱號,死後被尊奉祭祀,這樣的風采也許就是仁德禮讓的君子遺風吧。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