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漢王既用滕公、蕭何之言,擢拜韓信爲上將*,引信上坐。王問曰:“丞相數言將*,將*何...

習題庫 閱讀(2.08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漢王既用滕公、蕭何之言,擢拜韓信爲上將*,引信上坐。王問曰:“丞相數言將*,將*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漢王既用滕公、蕭何之言,擢拜韓信爲上將*,引信上坐。王問曰:“丞相數言將*,將*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耶?”曰:“然。”“大王自斷勇仁悍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賀曰:“唯信亦以爲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楚,請言項王爲人。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謹,言語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印刓①綬弊,忍不能與,此所謂婦人之仁。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都彭城,又背義帝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南,亦皆歸逐其主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多怨,百姓不附,特劫於威強服耳。名雖爲霸王,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爲秦將,將秦子弟數歲,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衆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邯、欣、翳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且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約,大王當王關中,民戶知之。大王失職之蜀,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於是漢王喜,自以爲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八月,漢王東出,秦民歸漢,漢王遂誅三秦王,定其地,收諸侯兵討項王,定帝業:韓信之謀也。

(節選自劉向《新序》,有刪改)

【注】①刓(wán):磨損。

11.對下列語句中加橫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王自斷勇仁悍強               斷:判斷

B.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           臣:使……臣服

C.百姓不附,特劫於威強服耳       附:依從,依附

D.民無不恨者                     恨:痛恨

12.下列加橫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因問王曰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①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     ②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C.①大王之入武關           ②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D.①今大王舉而東           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漢王劉邦採用滕公、蕭何的意見,提拔韓信,拜韓信爲上將*,並放下架子,虛心請教韓信。

B.爲感謝劉邦知遇之恩,韓信把自己在項羽*營裏瞭解的情況和項羽犯的錯誤都告訴了漢王劉邦。

C.韓信認爲,紮營彭城、放逐義帝、任人唯親等一些策略,已經使項羽失去了民心和霸王之名了。

D.漢王採納並實施了韓信的謀劃,平定了三秦大地,聚集了諸侯*隊*項羽,爲帝業奠定了基礎。

1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又背義帝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

(2)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

【回答】

11.D

12.B

13.C

14.

(1)(項王)又違背了義帝的盟約,把親近的人、喜愛的人封爲王,諸侯心裏不平。(句子大意2分,關鍵詞“背”“親愛”“王”各1分)

(2)現在項王強迫*,憑藉威力使這三人仍在秦地爲王,秦地百姓沒有誰愛戴他們。(句子大意2分,關鍵詞“強”“以”“莫”各1分)

【解析】

11.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一定要在答題時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進行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D恨:遺憾。推斷文言實詞的方法:(1)記憶解詞法。識記是理解的基礎,課本出現的常用文言文實詞的基本詞義一定要牢記,在考試過程中才能將知識遷移,轉化爲能力。(2)語境解詞法。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有時便無法分析詞的含義。推斷詞語含義,要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有時甚至要通觀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言環境。另外,文言實詞重點還在於平時的分類積累、記憶,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學們在記憶不牢、拿捏不準的時候,嘗試運用。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12.

試題分析:A項①介詞,趁機(於是);②介詞,憑藉。B項兩個“以”都是介詞,可以譯爲“把”; C項①助,主謂之間取獨;②助,的。D項①連詞,表承接;②連詞,錶轉折。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3.

試題分析:C已經失去了“霸王之名”不合文意,文中說“名雖爲霸王”。解答此類題的思路是:先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再把選項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14.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學會語法分析推斷。梳理主幹,劃分成分,落實語法功能。將句子主幹梳理好,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句子成分,從而判斷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現象,以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2)組詞造句推斷詞義。文言文中很多單音節實詞的含義在現代漢語中由一個雙音詞來表示。在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併或反義合併或反義並列爲構詞特徵。據此,我們可使用組詞方式猜讀難懂詞義。 (3)相似語言結構推斷。古漢語講究語言的工整對仗。文言文中整句較多,駢偶常見。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出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對的特點,據其一可推知其他。(4)語境分析推斷。翻譯既要聯繫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又要聯繫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境。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參考譯文】漢王劉邦在採用滕公夏侯嬰、丞相蕭何的意見後,提拔韓信,拜他爲上將*,(拜禮完畢)領韓信坐上座,漢王問(韓信)說:“丞相多次在我面前稱讚將*,將*拿什麼計策來指點我呢?”韓信表示感謝後,於是問漢王說:“現在大王向東爭奪天下,對手難道不是項王嗎?”漢王說:“是的。”韓信說:“請大王自己判斷,勇敢、仁慈、強悍,您比起項王來,哪個厲害些?”漢王沉默了好一會兒說:“我比不上項王。”

韓信拜了兩拜祝賀漢王說:“我也以爲大王比不上項王。但我曾在項王手下做事,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爲人。項王發怒大聲呼喊,千人聽後嚇得避退,(他有如此威風)卻不能任用良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見到他人時恭敬謹慎,說話很溫和,別人有了病,(他便)傷心得流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病人吃。到了別人有功勞應當封賞爵位的時候,直到官印磨損了棱角,綬帶破舊了,他還不捨得給人家,這些所說的是婦人的仁慈。項王雖然稱霸天下,使各諸侯王臣服,不駐紮關中,定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把親近的人、喜愛的人封爲王,諸侯心裏不平。諸侯看到項王把義帝遷徙到*南,也都把他們原來的君主趕走,自己在好地方稱王。項王所過之處,沒有不被摧殘毀滅的,百姓怨聲載道,不願依附他,只不過被他的威力脅迫,勉強服從罷了。項王雖然名義上是霸王,實際上失去了民心,所以說他的強大已變成脆弱。如果大王真能反其道而行,重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還有什麼敵人不能被消滅?把天下的城邑封給有功之臣,還有什麼人會不服從?率領正義的*隊使思念東歸的將士跟隨,還有什麼敵人會不被擊潰?況且,分封在秦地的三王都是原來秦朝的將領,他們統領秦地的子弟幾年來,被殺死的,數也數不清。又騙衆多兵卒投降諸侯王到新安,項王設計坑殺了投降的秦*二十多萬人。只有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得以脫免,秦地的父兄痛恨這三人,深入骨髓。現在項王強迫*,憑藉威力使這三人仍在秦地爲王,秦地百姓並不愛戴他們,大王的*隊進入武關之後,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刻的法律,與秦民約法三章。而且秦地百姓無不希望大王在秦地稱王。同諸侯的約定,大王先入咸陽,應當在關中稱王,百姓們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去了關中王的職位,到了蜀地,老百姓們無不感到遺憾。如今大王發兵東進,三秦大地只需要傳遞您聲討項王的檄文就會立馬平定下來。”

在這時,漢王非常高興,自以爲得到韓信太晚,於是聽從韓信的計策,部署諸將進攻。八月,漢王向東進攻,秦地百姓都歸順漢王,漢王殺了被項羽封在秦地的三個王,平定了三秦大地,收集了諸侯的*隊,*項羽,奠定了帝業:這些都是韓信的計謀。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