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

習題庫 閱讀(1.93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使能爲政也。”

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務在於衆賢。曰:“然則衆賢之術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衆其國之賢良之士,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將可得而衆也。”古之聖王之爲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是以國之富貴親近者聞之,皆以失其所恃而爲義,而國之遠者聞之,皆以上舉義不闢遠而爲義。逮至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衆、四鄙之民聞之,皆競爲義,則國之賢者衆矣。賢者之治國也,國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實而萬民富。

古之聖王爲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國之賢者,高與之爵,厚與之祿,重與之令。爵位不高,*弗敬;蓄祿不厚,*不信;政令不重,*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爲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定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人人思賢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賢使能爲政,然高與之爵而祿不從也。夫高爵【乙】無祿,民不信也。民不信,豈能親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貪於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者,不能分人以祿。”事則不與,祿則不分,天下之賢人將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哉?若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爲政乎國家,則賞必不當賢,而罰亦必不至暴。苟賞不當賢而罰不至暴,則爲賢者不勸,而爲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則盜,守城則倍,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從。故聖王以尚賢使能爲政。尚賢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於《墨子·尚賢》)

15.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16.下列選項中的加橫線字,與例句中的加橫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①例:有能則舉之

A.一舉成名        B.舉一反三

C.舉國同慶        D.唯纔是舉

②例:事則不與

A.患難與共        B.與人爲善

C.欲取先與        D.與時俱進

17.根據文意,如果在文中【*】【乙】兩處分別加入虛詞,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A.*:且      乙:而

B.*:則      乙:而

C.*:且      乙:則

D.*:則      乙:則

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以設問形式從反面提出治理國家要重用賢能的人。

B.墨子認爲要給予賢能的人足夠的財富、地位、禮遇、榮譽。

C.墨子認爲當時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賢才,身邊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聖王”與“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鮮明的對比。

19.請把最後一段中畫線句子譯爲現代漢語。

20.文章結尾說:“尚賢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認爲,重用賢能的人對百姓有好

處。請根據文意概括,重用賢能的人對百姓有哪些好處。

【回答】

15.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爲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定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人人思賢也

16.①D、②C

17.B

18.C

19.如果獎賞不能落到賢人身上,處罰不能落到惡人身上,那麼賢能的人就不會被勉勵,作惡的人就不會被阻止。因此讓不賢的人治理官府就會監守自盜,讓他守城就會背叛,君王有難時他就不肯獻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隨。

20.重用賢能的人,可以治理好國家,使百姓獲得安定、富足的生活;可以讓普通勞動者有機會得到任用,才華有用武之地。

【解析】

試題分析:

15.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理解該段的大致意思,根據文意來斷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標誌詞來判斷,會事半功倍,題目中所給的一段的意思爲:“拿(官位、俸祿、權力)這三種東西給賢人,不是對賢人予以賞賜,(而是)想要使(治理國家的)事情成功。所以在那個時代,根據德行任官,根據官職授權,根據付出確定獎賞,衡量功勞來分予祿位。所以爲官者不會永遠富貴,百姓不會永遠貧賤,人人都想要成爲賢人。

考點: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16.①題例句中的“舉”的意思爲“任用”。A.中舉;B.列舉;C.全;D.任用 。②題例句中的“與”的意思爲“給”。A.和;B.偕同;C.給;D.隨着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7.解答該題,應當結合句中的關係考慮應填寫文言虛詞,*處是順承關係,因此用“則”;乙處是轉折關係,因此用“而”,由此可以得出*。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8.C項“認爲當時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賢才,身邊都是不肖之徒”與原文“若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則不肖者在左右也”不符。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19.文言翻譯應當直譯爲主,意譯爲輔,還要字字落實,尤其要抓住一些關鍵字。關鍵字:“勸”“阻”“是以”“倍”“死”“亡”各1分。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20.解答該題,可以結合文中的“然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使能爲政也”“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等資訊總結概括即可。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C。

【文言文翻譯】子墨子說:“如今治理國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長久保持而不失去(自己的國家)。但是(他們卻)不能使(國家)富足而是使(國家)貧窮,不能使(人口)衆多而是使(人口)稀少,不能使(社會)安定而是使(社會)動盪,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爲)治理國家的王公大人,不能用重用賢能之士的方法來治理國家。”

賢良的人多,那麼國家治理(的政績)就多;賢良的人少,那麼國家治理(的政績)就少。現在王公大人的緊要事務就是使賢人增多。問:“(既然)這樣,那麼使賢人增多的方法是怎麼做的呢?”子墨子說:“想要使自己國家中賢良的人增多,一定要讓賢人富有,讓他們有尊貴的地位,讓他們受到尊敬,讓他們得到讚美,這樣做之後國家的賢人就可以得到並且增多了。”古代的聖賢君主治理國家的(方法),說是:“(人如果)不仁義(我就)不讓(他)富有,(如果)不仁義(我就)不讓(他)尊貴,(如果)不仁義(我就)不讓(他與我)親好,(如果)不仁義(我就)不讓(他與我)接近。”因此國家中(原本)富貴(與君主)親近的人聽到這個政令,都因爲失去了自己(原本能夠)倚仗的(只能)行仁義之事,國家中(原本與君主)疏遠的人聽到這個政令,都因爲君主能不迴避關係疏遠重用仁義之人而行仁義之事。直到邊遠偏僻的郊外的臣子、宮庭的戍衛人員、都城中的民衆、四方邊境的百姓聽到這個政令,都爭相行仁義之事,那麼國中賢人就多了。賢人治理國家,(就能使)國家安定,刑法公正,府庫充實,百姓富足。

古時的聖賢君主治理國家,重用有德行的賢人。即使是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經商的人,有能力就任用他。國中的賢人,給他很高的官位,給他豐厚的俸祿,給他很大的權力。(如果賢人的)官位不高,百姓就會不敬重(他);俸祿不豐厚,百姓就會不信任(他);權力不大,百姓就會不敬畏(他)。拿(官位、俸祿、權力)這三種東西給賢人,不是對賢人予以賞賜,(而是)想要使(治理國家的)事情成功。所以在那個時代,根據德行任官,根據官職授權,根據付出確定獎賞,衡量功勞來分予祿位。所以爲官者不會永遠富貴,百姓不會永遠貧賤,人人都想要成爲賢人。

現在的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用重用賢能之士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卻(只)給賢人很高的官位,但俸祿卻不隨着(增加)。官位高(卻)沒有(相應的)俸祿,百姓就不信任(君王)了。百姓不信任,怎麼能親附他的君王呢?所以先王說:“貪於權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給別人;重視財貨的,不能把俸祿分給別人。”政事的權力不交給別人,俸祿不分給別人,天下的賢人怎麼會自己到王公大人的身邊來呢?如果賢人不到王公大人的身邊,不賢的人就在(王公大人的)身邊了。王公大人使這些人得到尊位,用(這種方法)治理國家,那麼獎賞一定不會落到賢人身上,處罰一定不會落到惡人身上。如果獎賞不能落到賢人身上,處罰不能落到惡人身上,那麼賢能的人就不會被勉勵,作惡的人就不會被阻止。因此讓(不賢的人)治理官府就會監守自盜,(讓他)守城就會背叛,君王有難時(他)就不肯獻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隨。所以聖賢君主用重用賢能之士的方法來治理國家。重用賢人,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是對百姓有好處的事。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