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書》記皋陶①之說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釋者曰:“刑...

習題庫 閱讀(2.56W)

問題詳情: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書》記皋陶①之說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釋者曰:“刑...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

《書》記皋陶①之說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釋者曰:“刑疑附輕,賞疑從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則不必當罪;有細功者,其賞厚則不必當功。然所以爲忠厚之至者,何以論之?

夫聖人之治也,自閨門、鄉黨至於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則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於遠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務,則有功者易以衆也。以聖神淵懿之德而爲君於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爲其公卿百官於下,以上下交修而盡天下之謀慮,以公聽並觀而盡天下之情僞。當是之時,人之有罪與功也,爲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跡,核其虛實以審其情,然後告之於朝而加其罰、出其賞焉,則其於得失豈有不盡也哉?然及其罪麗②於罰、功麗於賞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於天下之智,以其謀慮非不通於天下之理,以其觀聽非不周於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盡於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爲果有其通,與周與明而不敢以爲察也。必曰罪疑矣而過刑,則無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賞,則有功者不必酬也。於是其刑之也,寧薄而不敢使之過;其賞之也,寧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導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謂盡其心以愛人,盡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則能然乎?皋陶以是稱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③當其罪;賞不必予予當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言聖人之德至於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爲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則忠厚之教行於牛羊而及於草木。漢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風俗亦歸厚焉。蓋其行之有深淺,而其見效有小大也,如此,《書》之意豈虛云乎哉?

                                                  (選自《曾鞏集·刑賞論》)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時的一位賢臣,曾經被舜任命爲掌管刑法的“理官”。②麗: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禮》中規定,一宥不識,二宥過失,三宥遺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原創】1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刑疑附輕                               附:附和

B.以上下交修而盡天下之謀慮               交修:整頓

C.爲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跡               本末:原委

D.不敢果其疑                             果:決斷

【原創】1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其刑薄則不必當罪                   小則獲邑

B.則有功者易以衆也                   然而隱忍以行

C.然有其智而不敢以爲果有其通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D.風俗亦歸厚焉                       斯天下之民至焉

【改編】1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爲聖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張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務,讓百姓知所遵行;同時也強調君主與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

B. 刑賞忠厚之至”超越了賞罰公平的的原則,是聖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體表現,體現了儒家“愛人”和“民本”的思想。

C.“在一切賞罰的執行上都要寬待百姓,有罪則加恕之,有功則加隆之,儘量秉持忠厚之道,這是明君賢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準則。

D.本文論點清晰,論據簡約,論*由大及小,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結構上照應綿密;語言冷靜客觀,有醇厚、質樸和穩重之美。

【原創】17.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罪疑矣而過刑,則無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賞,則有功者不必酬也。(4分)

                                                                               

(2)蓋其行之有深淺,而其見效有小大也,如此,《書》之意豈虛云乎哉?(4分)

                                                                                

【原創】18. 用“/”給下列文字斷句。(3分)

然 玉 之 爲 物 有 不 變 之 常 德 雖 不 琢 以 爲 器 而 猶 不 害 爲 玉 也 人 之 * 因 物 則 遷 不 學 則 舍 君 子 而 爲 小 人 可 不 念 哉

                                                         (選自歐陽修《誨學說》)

【回答】

{一}

B  (交修:匡助)

B   (A. 則:就/表並列      B. 以:表修飾     C. 而:卻/表遞進      D. 焉:語氣助詞/代詞)

C (“在一切賞罰的執行上都要寬待百姓”錯,文中是指在對功、罪的看法有“疑”時,不能妄下判斷,要秉行“忠厚”原則)

(1)罪行有可疑而濫用刑罰,那麼沒有罪的人不一定能免於懲罰;功勞有可疑而沒有獎賞,那麼有功勞的人就不一定能得到酬報。( “過”、“不必”“酬”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推行的力度有輕重,而它的成效有大小,像這樣的話,《尚書》中的觀點難道是沒有根據的嗎?(“行”“見效”各1分,句式“豈……乎”1分,句子大意1分)

18. 然玉之爲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爲器/而猶不害爲玉也/人之*/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爲小人/可不念哉(錯1-2處扣1分,錯3-4處扣2分,全錯不得分)

15(出題意圖:該選項有一定的迷惑*,旨在訓練學生能熟練掌握虛詞的各種義項,並能利用法和主謂賓成分判斷出虛詞的用法。)

17(出題意圖:涉及考查不必、固定句式等課內基礎知識點的課外運用,以提醒學生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要在課內文言文中多下工夫。)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