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邏輯學導論》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1.56W)

經典語錄

三種論爭: 1.明顯的實質論爭(obviously genuine disputes):不存在言辭歧義,爭論雙方的確有歧見,或是在態度上或是在信念上。 2.純粹的言辭之爭(merely verbal disputes):存在言辭歧義但並不存在實質歧見。 3.表面是言辭的實際上是實質的論爭:即存在言辭歧義又存在歧見論爭。此類論爭又被稱爲“標準”或“概念”之爭。

《邏輯學導論》經典語錄

論*中前提和推論的一個或幾個部分爲假時,論*依然可以是有效的。論*的有效*和真實*相互*。但若前提都爲真則推論是否也真?

任何一個特定的語段究竟是論*還是說明,這取決於那個語段所服務的目的。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確立某個命題Q的真,爲此我們提出某個論據P來支援Q,我們可以恰當的說“Q因爲P”。也就是說我們爲Q建立了一個論*,P是我們的前提。但是假設Q是已知爲真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必提出任何理由來支援它的真——但是我們可以希望對它爲什麼是真的給出一個說明。這樣我們也可以說“Q因爲P”——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是爲Q建立一個論*,而是給出一個對Q的說明。

矛盾關係是絕對對立,在質、量上都沒有一致,即是對於事物關係的判斷完全相反。同一平面上的衝突。對於一類事物的範疇各自的理解不同。 反對關係只有一個反對,即是質的不同。對於包含關係的理解,一者爲真則另一者爲假,但可以同時都判斷錯誤。 下反對關係沒有真正的反對意味,只是從不同角度來說同一種結論。 差等關係質上相當,只是在量上在程度上的判斷有所不同。

我們怎麼才能斷定一個語段的目的是打算說明還是打算說服別人呢?通常我們可以根據“Q因爲P”這個形式提問,對於作者來說Q的身份是什麼,以此來做出區分。若Q是一個真實*需要建立的命題,那麼“因爲P”可能給出了支援其爲真的前提,這樣“Q因爲P”就是一個論*。若Q是一個已知其爲真,或至少在這個語境中其真是沒有疑問的命題,那麼“因爲P”就可能是對爲什麼Q成爲真命題的闡釋,這樣“Q因爲P”就是一個說明

質是針對直言命題的目的而言的,直言命題的目的在於論*A與B之間的因果對應關係,即一類事物與另一類事物的關係。那麼質就是這種關係的本質。 量是在各種程度上的對應。 周延*是能否把一個類別全部包含劃盡的意思。有周延*就是能畫一個圓圈,圓圈內的是一個類別的範疇。或者全部包含在圓圈內,或者全部排除在圓圈外。

邏輯學是研究用於區分正確推理與不正確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學問。 論*是推理的產品,而已被完整地寫出來,並予以檢驗與分析。 關於“論*”我們關注的問題:論*所得出的結論是從論*所使用的前提或假定推出的嗎?論*的前提能夠爲接受其結論提供良好的理由嗎?如果論*的確能夠爲接受結論提供充分的根據,也就是說,如果斷定前提爲真就能保*可斷定結論爲真,那麼其所使用的推理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不正確的。

論*所得出的結論是從論*所使用的前提或假定推出的嗎?論*的前提能夠爲接受其結論提供良好的理由嗎?如果論*的前提的確能夠爲接受結論提供充分的根據,也就是說,如果斷定前提爲真就能夠保*可斷定結論爲真,那麼其所使用的推理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不正確的

在一個說明中,人們必須把什麼是被說明的東西,與什麼是用來說明的東西區別開來。

如果你要理解任何符號的定義,那麼某些符號就必須已經得到理解。

依賴反詰問句的論*,其結論有時是可疑的。人們使用設定有明顯*的問句來做論*的前提,優勢就是爲了迴避直截了當地肯定其前提的責任,而實際上其設定的*是含糊的甚或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