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

習題庫 閱讀(6.8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節選自《遊褒禪山記》)

11.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有穴窈然                 窈:幽深

B.夫夷以近                 夷:平坦

C.無物以相之               相:幫助

D.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謬:差錯

12.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活用類型,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常在於險遠

A.有泉側出                      B.其進愈難

C.火尚足以明也                  D.問其深

1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既有一般的遊記的特點,細緻描繪了褒禪山的景物,又有議論文的特點,記遊的內容和說理部分緊密結合,前後呼應,結構謹嚴,形成別具一格的寫作特*。

B.本文的主旨在於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文章的選材、詳略都緊扣這兩個觀點。

C.作者用對比和層層深入的方法說理,所闡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義。

D.本文語言精當。記遊部分,除爲說理之外,沒有多餘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制,沒有無用的筆墨。

14.將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回答】

11.D

12.D

13.A

14.力量足以到達那裏(卻沒有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心志卻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難道誰能譏笑他嗎?

【解析】

試題分析:

11.該題考覈文言實詞的運用。D項,謬,弄錯。(miù①<名>錯誤。《諫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②<動>弄錯。《遊褒禪山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保可勝道也哉。”③<動>差錯。《漢書·司馬遷傳》:“故《易》曰:‘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實詞題目近些年考覈有難度加大的趨勢,一般刻意迴避考綱規定的120個實詞,並且考題選項中夾雜出現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差錯”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的正確與否。

12.該題考覈實詞運用中的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有:名詞活用爲動詞,形容詞的使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等。“險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危險遙遠的地方。D項,“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深度。A項,“側”名詞活用作狀語,從側面。B項,“進”,動詞活用作名詞,進入。C項,“明”,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照明。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其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或基本功能未改變而用法比較特殊的現象。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漢語的重要語法特點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等。如例句“深”,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譯爲“深度”。

13.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緻,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閱讀一定要沉得住氣。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微末節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後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等。A項中,“細緻描繪了褒禪山的景物”錯,並沒有“細緻描繪”。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易錯*示】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比如本題的A項——“細緻描繪了褒禪山的景物”,考生就應到文中第一段找到相關內容,然後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即可發現,說法錯誤。

14.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本題中,要掌握以下關鍵字詞的翻譯:將句子省略的“而不至”補充翻譯出來,1分;“其”,難道,1分;“孰”,誰,1分;句子大意2分。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裏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裏,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着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遊洞的樂趣。

對於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爲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援,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收穫。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