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練習。賦作爲一種*的文體,它的產生,承沿了“詩六義”之一“賦”的表現手法,是詩經基礎...

習題庫 閱讀(2.1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練習。賦作爲一種*的文體,它的產生,承沿了“詩六義”之一“賦”的表現手法,是詩經基礎...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練習。

賦作爲一種*的文體,它的產生,承沿了“詩六義”之一“賦”的表現手法,是詩經基礎上的發展。賦之名稱由詩經而來,它與詩經有着密切關係。賦與楚辭也有承繼關係,只要細讀楚辭作品即可發現:楚辭中出現了鋪陳現象,有些篇章顯然已具備較多賦的成分。但是,楚辭畢竟又不同於賦。楚辭內容長於“言幽怨之情”,抒情成分濃;而賦“鋪採摛文,體物寫志”,抒情成分淡,詠物說理多。宋玉的《風賦》、《釣賦》,內容爲詠物,以不帶抒情成分的客觀者口吻描述,符合“直書其事”、“體物寫志”特徵。嚴格說,楚辭也應是賦的近源。

賦在戰國後期形成,秦時只產生了一些雜賦。到漢朝,突發勃興,涌現出大量的賦家及其賦作品。漢帝國的強盛,使帝王貴族奢侈淫逸之風滋長,伴之而成的,便是歌功頌德文學的畸形發展;漢代獻賦制度的產生,促使文人競相撰著賦作。但它們過於追求詞藻、堆砌鋪陳、多奇字僻字,又因長於鋪陳,自不免失之繁瑣、累贅、堆砌。而文學成就較高的如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也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它們對研究漢代社會的*、歷史、文化、風俗、地理、藝術等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賦發展到魏晉,出現新趨勢:篇幅減小,題材擴大,抒情成分增多。這種趨勢,雖漢時已萌發,並出現了一些抒情小賦,但整個文壇尚未形成風氣,且數量不多,故而主宰漢文壇的仍是大賦;而到魏晉時,由於賦在風格特徵上逐步趨向於詩歌化,因而在賦史上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建安以後文人作賦,大多旨在抒情,而不注重獻賦媚上,這使賦成了抒情工具。這一時期的賦,多半產生於宴席、聚會場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題作賦,因而客觀上限制了篇幅。賦的題材內容也發生了變化,登臨、憑弔、悼亡、傷別、遊仙、招隱等內容均出現在了作品中,它們不限於詠物,抒情、敘事、詠物並現,且抒情味增濃,文字趨向清麗,逐步擺脫了漢大賦大段鋪陳、堆砌辭藻的陋弊,作品中反映現實、表現人生、追求理想、描畫田園山水的內容佔了主要地位。如曹植《洛神賦》、王粲《登樓賦》、陶淵明《感士不遇賦》等,它們感情真摯,清雅動人,展現了魏晉小賦的清新風貌。這主要是由於賦的作家繼承恢復了楚辭的抒情傳統,積極接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吸取了建安詩歌的比興手法,使賦這一文學形式充分發揮了它的特長,減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體現出了以文寓情、借文寄情的文學特*,從而提高了文學鑑賞*與審美*。

南北朝時期,賦走上了駢麗階段,追求形式技巧,講究韻律音節。這一階段,賦的內容單薄,文學價值削弱。藝術形式的追求大大強於思想內容,文辭的駢偶化,成了一種時尚,與文壇上崇尚駢麗的風氣緊相呼應。

賦從開始產生、發展,到南北朝,走過了包括從大賦到小賦到駢賦的歷程,對一種文學形式來說,它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後,形式上還存在的律賦,已沒有什麼文學價值了。而文賦,從文學價值看,不少作品在文學史上很有地位與影響,如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等,但仔細辨之,它們已基本上接近散文,喪失了作爲賦文體的基本特徵,只是標以“賦”題而已,其價值與聲譽似乎不能全記在賦的賬上了。

(節選自徐志嘯《賦文體的概念及其產生與發展》,有刪改)

4.下列關於“賦”這一文體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賦是在“詩六義”之一“賦”的表現手法的基礎上產生的,且賦之名稱就是從詩經中來的,可以說詩經是賦的遠源。

B.在漢帝王貴族奢侈淫逸之風滋長和歌功頌德文學的畸形發展的背景下,又正好產生了獻賦制度,文人競相撰賦,因此漢涌現出大量的賦家及其賦作。

C.魏晉時期,出現了賦史上一個新趨勢,那就是產生、發展並盛行了篇幅減小、題材擴大、抒情成分增多且風格特徵趨向於詩歌化的抒情小賦。

D.南北朝時期,賦發展到了內容單薄、追求形式技巧、講究韻律音節的駢賦樣式,它呈現出形式的追求大大強於思想內容以及文辭的駢偶化的特點。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賦的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內容上直書其事,抒情成分淡,詠物說理多。宋玉的《風賦》《釣賦》是以不帶抒情成分的客觀者口吻來描述事物的。

B.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文學成就較高,也有相當的歷史價值,對研究漢代社會的*、歷史、文化、風俗、地理、藝術具有一定意義。

C.建安之後賦的題材有了拓展,抒情敘事詠物相互結合,有的感情真摯,如曹植《洛神賦》、王粲《登樓賦》、陶淵明的《感士不遇賦》展現了魏晉小賦的清新風貌。

D.唐宋以後的文賦,如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要歸功於其作爲散文文體而不是作爲賦文體了。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辭中有些篇章出現的鋪陳現象,已具備較多賦的成分,因而賦與楚辭應有承繼關係,楚辭也應是賦的近源。戰國後期賦形成了,秦時只產生了一些雜賦。

B.建安以後的文人作賦,大多重在抒情,使賦成爲文人的抒情工具,並且賦的篇幅大受限制而成短篇,這些是與創作者的主觀意識緊密關聯的。

C.魏晉時期的賦吸收和繼承了楚辭、樂府民歌和建安詩歌的優秀傳統,減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體現了借文寄情的文學特*,提高了鑑賞*與審美*。

D.賦到了南北朝時期,已走過了從大賦到小賦到駢賦的歷程,作爲一種文學形式來說,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後,形式上還存在的律賦,就沒有什麼文學價值了。

【回答】

4.C

5.D

6.B

【解析】

試題分析:

4.C項錯在“產生、發展並盛行於當時”,原文是“這種趨勢,漢時已萌發”,可見這種抒情小賦並不在魏晉時期產生,而是在魏晉時期發展。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5.D項錯在“要歸功於其作爲散文文體而不是作爲賦文體了”,表述太絕對化了,原文有“基本上”“似乎不能全”相關內容。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6.B項曲解原意,錯在“這些是與創作者的主觀意識緊密關聯”,原文“這一時期的賦,多半產生於宴席、聚會場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題作賦,因而客觀上限制了篇幅”。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