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藝文之末品——民間書信趙**古代書信脫離公牘文*質而成爲私人之間的往來,就現...

習題庫 閱讀(1.6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藝文之末品——民間書信趙**古代書信脫離公牘文*質而成爲私人之間的往來,就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藝文之末品——民間書信

趙*

*古代書信脫離公牘文*質而成爲私人之間的往來,就現存文獻來看,當在秦漢之後,例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史家通常將《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相提並論,因爲闡發《史記》寫作的動因和宗旨是它們的共同主題,對於研究司馬遷的人生閱歷和史學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二者屬於完全不同的文體,導致其敘事策略和言說方式大相徑庭。其中,關於“李陵之禍”的表述最爲明顯。前者面對知己任少卿,從個人立場出發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無所顧忌;後者從公衆立場出發表達自己的修史大志,嚴謹得體,語氣平緩,措辭講究。

這就是“書”與“文”的不同,即民間書信和公牘文的不同:《報任安書》之所以是“民間書信”而不是“公牘文”,首先在於它是個人私情的充分傾訴,即所謂“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對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創痛的“李陵之禍”,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紙背文後。另外,《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馬遷的家世及閱歷的自述,以表達自己編修《史記》的緣由和動因,但其敘事的策略和語調卻大相徑庭。《太史公自序》雖然名曰“自序”,實則是假借他人視角進行敘述,即採用第三人稱敘事。《報任安書》就不同了,作爲致友人的書信,不可能採用第三人稱敘事,“第一人稱”是所有書信文體無以選擇的敘事視角,從而爲宣泄個人感情預設了“無障礙通道”。就此而言,民間書信作爲最典型的“第一人稱文體”,“私語真情”是其區別於一切公牘文體之最顯著的特點,是民間書信之所以被文學史所接納的重要原因。

“私語真情”之所以是書信文體“文學*”的主要標誌之一,就在於它的個人化和情感*,即“個體情感”本身的文學屬*。它不像宏大敘事作品那樣必須藉助於普遍情感的“個人化轉換”,因爲它本身就是個體情感的直接顯露或自由宣泄。

包括情書、家書等一切民間私人書信具備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說”的文體形式,所訴說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這也是民間書信作爲情感載體之所以動人和誘人之處,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對象間的一種對話,先驗地預設了一種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語境。就此而言,現代電信、E-mail和網絡對話只延續了書信的實用功能,作爲“私語真情”的文體屬*已經稀釋或隱退。書信的言說實際上是在說“不可(與他人)言說之說”。而“說不可說之說”恰恰就是文學的言說,是文學言說的藝術特*。當然,書信的言說同文學的言說盡管都是“說不可說之說”,但是並非意味着可以將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現實的、即時的,後者是虛構的、假想的。書信也就具備了不同於文學的文學魅力:它以現實的私密*誘發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現實的而不是虛構的真實贏得了類似於文學的動情力。

當然,書信的“藝術*”還有其他諸多方面的成因,諸如語言修辭、行文格式、筆墨書法,以及信箋、信封和郵票的藝術設計等,甚至包括整個郵政事務在內的傳遞活動,都包含豐富的審美因素和藝術趣味,這些因素和趣味顯然遊離於書信的實用價值之外,是書信的藝術*之所在。但是毫無疑問,在書信的所有藝術*因素中,“私語真情”是其最具文學誘惑力的內在成因。

(節選自《民間書信及其對話藝術》,有刪改)

4.下列關於《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將闡發《史記》寫作動因和宗旨作爲它們的共同主題。

B.《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敘事策略和言說方式的差別在於“李陵之禍”的表述。

C.《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文體*質上的不同,可視爲民間書信和公牘文的不同。

D.《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閱歷,以交代編修《史記》的緣由和動因。

5.下列對“私語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私語真情”是民間書信區別於一切公牘文體的最爲顯著的特點,也是文學史接納民間書信的重要原因。

B.“私語真情”是書信文體“文學*”的主要標誌之一,原因在於書信具有個人化和情感*這一文學屬*。

C.“私語真情”本身直接顯露或自由宣泄個體情感,不像宏大敘事作品需要藉助普遍情感的“個人化轉換”。

D.“私語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這種特點使得民間書信作爲情感載體有了動人和誘人之處。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書信在秦漢之後脫離公牘文*質而成爲私人之間的往來,進入文學世界,就現存文獻來看,應當發端於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B.一切民間書信的言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對象間的一種對話,它先驗地預設了一種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語境。

C.“說不可說之說”是書信的言說特點,也是文學言說的藝術特*,但兩者並非可以將等而同之,前者是現實的、即時的,後者是虛構的、假想的。

D.語言修辭、行文格式、筆墨書法以及信箋設計等都包含着遊離於書信的實用價值之外的豐富的審美因素和藝術趣味,也是書信的藝術*因素。

【回答】

4.B

5.C

6.A

【解析】

4.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關於《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確的,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B項結合文字內容“由於二者屬於完全不同的文體,導致其敘事策略和言說方式大相徑庭。其中,關於‘李陵之禍’的表述最爲明顯”可知,表述絕對,“李陵之禍”的表述只是最爲明顯。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定一般爲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爲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覈,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聯繫題幹,此題的選項B結合文字內容“由於二者屬於完全不同的文體,導致其敘事策略和言說方式大相徑庭。其中,關於‘李陵之禍’的表述最爲明顯”可知,表述絕對,“李陵之禍”的表述只是最爲明顯。

5.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對“私語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先找出選項所在文章語段,選項C結合文字第三節內容“是書信文體‘文學*’的主要標誌之一,就在於它的個人化和情感*,即‘個體情感’本身的文學屬*。它不像宏大敘事作品那樣必須藉助於普遍情感的‘個人化轉換’,因爲它本身就是個體情感的直接顯露或自由宣泄”可知,偷換概念,此項表述的是“書信”的特點。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C項結合文字第三節內容“是書信文體‘文學*’的主要標誌之一,就在於它的個人化和情感*,即‘個體情感’本身的文學屬*。它不像宏大敘事作品那樣必須藉助於普遍情感的‘個人化轉換’,因爲它本身就是個體情感的直接顯露或自由宣泄”可知,偷換概念,此項表述的是“書信”的特點。

6.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提供的資訊,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先找出選項所在文章語段,A項結合文字第一節內容“*古代書信脫離公牘文*質而成爲私人之間的往來,就現存文獻來看,當在秦漢之後,例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可知,“發端於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於文無據。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A結合文字第一節內容“*古代書信脫離公牘文*質而成爲私人之間的往來,就現存文獻來看,當在秦漢之後,例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可知,“發端於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於文無據。

知識點:科普類文字閱讀 社科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