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趙孟頫,字子昂,幼聰敏,讀書過目輒成誦,爲文*筆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詔...

習題庫 閱讀(7.18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趙孟頫,字子昂,幼聰敏,讀書過目輒成誦,爲文*筆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詔...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

趙孟頫,字子昂,幼聰敏,讀書過目輒成誦,爲文*筆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詔,搜訪遺逸於*南,得孟頫,以之入見。孟頫才氣英邁,世祖顧之喜,使坐右丞葉李上。時方立尚書省,命孟頫草詔頒天下,帝覽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路總管趙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進曰:“趙全固當問,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強買人田,縱賓客爲奸利,全數與爭,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將陷全,事縱得實,人亦不能無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濟等理算天下錢糧,已徵入數百萬,未徵者尚數千萬,民不聊生,自殺者相屬。孟頫與阿剌渾撒裏甚善,勸令奏帝赦天下,盡與蠲除。阿剌渾撒裏入奏,如孟頫所言,帝從之。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頫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於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屍,遂誣告同役者殺掀兒,既誣服。孟頫疑其冤,留弗決。逾月,掀兒自歸,郡中稱爲神明。

仁宗在東宮,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嘗與侍臣論文學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蘇子瞻。又嘗稱孟頫*履純正,博學多聞,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篆、隸、楷、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天竺有僧,數萬裏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前史官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爲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節選自《元史·趙孟頫傳》)

14.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搜訪遺逸於*南      遺逸:遺留逃逸

B.自殺者相屬          相屬:相連,相繼

C.以字呼之而不名      不名:不直呼名字

D.不知其經濟之學      經濟:經國濟民

1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頫/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於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

B.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頫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於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

C.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頫/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於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

D.二十九年/出濟南路總管府事/時總管闕孟頫/獨署府事/有元掀兒者役/於鹽場不勝艱苦/因逃去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趙孟頫才華橫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書過目成誦,寫文章一揮而就;尚書省剛設立,他便承旨起草詔書,受到皇帝讚賞。

B.趙孟頫見識過人,體恤百姓。他分析趙全案件,認爲王虎臣難以秉公辦理,不宜派去查案;勸阿剌渾撒裏上奏免除百姓錢糧,得到皇帝應允。

C.趙孟頫文學、書畫聞名天下,*才華常被忽略。皇帝稱讚他可與李白、蘇軾相比,他的書法作品被天竺國視爲寶物,*才能卻少被提及。

D.趙孟頫明察秋毫,斷案如神。掀兒的父親誣告他人,被誣告的人也已認罪,趙孟頫懷疑另有隱情,悉心審理,真相大白,受到人們稱讚。

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有王虎臣者,言平*路總管趙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

②天竺有僧,數萬裏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回答】

14.A

15.B

16.D

17.①當時有一個叫王虎臣的人,他上書朝廷檢舉平*路總管趙全有不法的行爲, 朝廷立即派王虎臣前去查辦。(參考採分點:者,不法,按。) ②天竺國有一個僧人,遠涉數萬裏來求得趙孟頫的書法作品,帶回去以後,天竺國看成寶物。(參考採分點:書,寶之。)

【解析】

1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A項,遺逸,遺留隱居的人。所以選A。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易錯*示】文言實詞考查的重點鎖定在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這兩個方面,其中側重考查多義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考生在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時,在以下幾個方面往往出現忽略的情況:1.忽略詞類活用。高考考查文言實詞時,命題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詞的活用現象,用以前的詞義解釋它,給考生設定答題陷阱。2.忽略古今異義。絕大部分的漢語詞彙,隨着歷史的發展,詞義也在不斷嬗變。從詞義學的角度來看,漢語詞彙的演變有以下幾種情況: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變化和名稱說法改變等。有的考生,由於沒有注意到詞義的古今聯繫與區別,很容易誤將“古義”與“今義”混爲一談,以今義釋古義。3.忽略詞語通假。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書中用音同、音近代替的方法寫成的錯字、別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種語言現象。通假字和本字的關係,大體上分爲三種情況:一是同音通假,二是迭韻通假,三是雙聲通假。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古代漢語的通假現象,就勢必造成理解的錯誤。4.忽略一詞多義。所謂的“一詞多義”,就是一個詞往往同時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項,且幾個意義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繫。古漢語因爲“一詞多義”容易成爲考生文言文閱讀障礙,所以辨析、確認多義詞在文中的含義,一直是高考的熱點。

1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對句意的理解,根據主謂語或動賓關係,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根據文言標誌*詞語進行斷句,例如,表時間的“二十九年”“時”,作主語的“趙孟頫”,作賓語的“者”等。

【考點定位】能爲文言文斷句。能力層級爲運用E級

【名師點睛】斷句題是今年高考命題的亮點。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藉和語境(上下文)的關係,作出相應調整,然後再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

16.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D項,“悉心審理,真相大白,受到人們稱讚。”屬於無中生有,原文是“孟頫疑其冤,留弗決。逾月,掀兒自歸,郡中稱爲神明。”所以選D。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定有隱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定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例如選項D就犯了無中生有的錯誤。

17.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文中語句的能力。譯文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儘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例如,者,不法,按。書,寶之。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易錯*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翻譯要注意“國中寶之”的正確翻譯。

【參考譯文】

趙孟頫字子昂,自幼聰明敏捷,看書過目就能背誦出來,寫文章拿起筆立即就能成文。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元世祖的命令,到*南尋找前朝隱逸的有才能的人士,找到了趙孟頫,並帶他去拜見元世祖。趙孟頫才氣橫溢,世祖皇帝看到他,很高興,讓他坐在右丞相葉李的上首。當時剛剛設立尚書省,元世祖任命趙孟頫起草詔書頒佈天下。元世祖看了他起草的詔書,高興地說:“你說出了我心中要說的意思。”二十四年,趙孟頫被任命爲兵部郎中。當時有一個叫王虎臣的人,他上書朝廷檢舉平*路總管趙全有不法的行爲。朝廷立即派王虎臣前去查辦。趙孟頫進言說:“趙全的問題當然應該查問,但王虎臣以前曾任該地的長官,多強行買下別人田地,又縱容他的門客獲取不法的利益。趙全多次與他爭論,王虎臣怨恨他。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會陷害趙全,即使趙全的不法行爲得以*實,人們也不可能不懷疑的。”元世祖醒悟過來,於是另派官員前去。至元二十七年,桑哥派遣忻都以及王濟等清理計算國家錢糧,已經徵收了幾百萬,還有幾千萬沒有徵收。這件事對百姓造成了巨大損害,導致民不聊生,自殺的百姓比比皆是。趙孟頫和阿剌渾撒裏交情很深,他就勸說阿剌渾撒裏上奏皇帝赦免天下,免除百姓繳納的全部錢糧。阿剌渾撒裏入朝向皇帝上奏,如同趙孟頫說的一樣,皇帝聽從了他的話。二十九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當時總管缺員,趙孟頫獨自主持總管府的政事。有個叫元掀兒的人,在鹽場服勞役,因忍受不了鹽場的艱苦生活,乘機逃去。他的父親找到一具他人的屍首,便誣告一起服勞役的人殺害了元掀兒,遭誣告的人被屈打成招。孟頫懷疑這是一起冤案,於是壓下來沒有判決。過了一個月,掀兒自己回來了,當地人都稱讚趙孟頫斷案如神。仁宗在做太子時,早就知道趙孟頫的名望,等到他即位以後,帝眷顧趙孟頫非常優厚,平時只稱他的字號,不直呼他的名字。元世祖曾經和身邊的大臣評論在文學經典著作方面有成就的士人,認爲趙孟頫可以和唐朝的李白、宋朝蘇軾相比。元世祖又曾經稱讚趙孟頫品行純潔端正,學識豐富,見聞廣博,兼通曉佛、道兩教學說的要義,別人都不可與他比擬。趙孟頫的詩文風格清新,意蘊深遠,表現出一種奇瑰飄逸的風致,讀他的詩文,使人產生飄飄然如超脫世俗的感覺。他的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沒有一種不是古今之冠的,因而憑着書法名聞天下。天竺國有一個僧人,遠涉數萬裏來求得趙孟頫的書法作品,帶回去以後,天竺國看成寶物。以前曾任史官的楊載認爲,趙孟頫的才能很大程度上被書畫才能掩蓋了,瞭解他的書畫方面成就的人,不瞭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瞭解他的文章方面成就的人,不瞭解他在經世濟民方面的學問。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