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王文,字千之,初名強,束鹿人。永樂十九年進士。授監察御史。持廉奉法,爲都御史顧...

習題庫 閱讀(3.36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王文,字千之,初名強,束鹿人。永樂十九年進士。授監察御史。持廉奉法,爲都御史顧...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

王文,字千之,初名強,束鹿人。永樂十九年進士。授監察御史。持廉奉法,爲都御史顧佐所稱。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賊張普祥獄。還奏稱旨,賜今名。

英宗即位,遷陝西按察使。遭父憂,命奔喪,起視事。正統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五年召爲大理寺卿。明年與刑部侍郎何文淵錄在京刑獄,尋遷右都御史。九年出視延綏、寧夏邊務。劾治定邊營失律都督僉事王禎、都督同知黃真等罪,邊徼爲肅。明年代陳鎰鎮守陝西,平涼、臨洮、鞏昌飢,奏免其租。尋進左都御史。在陝五年,鎮靜不擾。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爲人深刻有城府,面目嚴冷,與陳鎰同官,一揖外未嘗接談。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無敢幹以私者,然中實柔媚。……給事中林聰等劾文、鎰畏勢長奸,下詔獄。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時陳循最任好剛自用高谷與循不相能以文強悍思引與共政以敵之乃疏請增*員。循舉其鄉人蕭維禎,谷遂舉文。而文得中官王誠助,於是詔用文。尋自*、淮還朝,改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直文淵*。二品大臣入*自文始。尋遭母喪,奪哀如前。文雖爲谷所引,而谷遲重,循*明決,文反與循合而不附谷。其後以子倫故,欲傾考官,又用谷言而罷。由是兩人卒不相得。

五年進少保,兼東*大學士。再進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英宗復位,即日與于謙執於班內。言官劾文與謙等謀立外籓,命鞫於廷。文力辯曰:“召親王須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馬牌,內府兵部可驗也。”辭氣激壯。逮車駕主事沈敬按問,無跡。廷臣遂坐謙、文召敬謀未定,與謙同斬於市,諸子悉戍邊。敬亦坐知謀反故縱,減死,戍鐵嶺。文之死,人皆知其誣。以素刻忮,且迎駕、復儲之議不愜輿論,故冤死而民不思。成化初,赦其子還,尋復官,贈太保,諡毅愍。

節選自《明史·王文傳》(有刪節)

【注】忮:zhÌ,刻薄。

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時/陳循最任好剛/自用高谷/與循不相能以文強悍/思引與共政以/敵之乃疏請增*員

B.是時/陳循最任好剛/自用/高谷與循不相能以文強悍/思引與共政/以敵之乃疏請/增*員

C.是時/陳循最任/好剛自用/高谷與循不相能/以文強悍/思引與共政以敵之/乃疏請增*員

D.是時/陳循最任/好剛自用高谷/與循不相能/以文強悍/思引與共政/以敵之/乃疏請/增*員

16.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的“授”“遷”“起”“擢”“進”“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爲掌管刑獄的官署,長官名爲大理寺卿。北齊始設,後歷代相沿。明清時與刑部、都察院爲三法司,會同處理重大司法案件。

C.詔獄,指九卿、郡守一級*有罪,需皇帝下詔書能繫獄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監獄。

D.“奪哀”猶“奪服”,也叫“奪情”,指古代官員喪服未滿而被朝廷強令出仕。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文持廉奉法,爲政崇尚清簡。鎮守陝西五年,百姓安寧。

B.王文深得皇帝倚重。父親、母親去世,兩次均未能守孝至服除就被起用處理政事。

C.給事中林聰等*劾王文、陳鎰畏懼權勢助長邪惡,關他們到詔獄。二人全都認罪,朝廷反而原諒了他們。

D.英宗皇帝復位後,因*劾,王文和于謙同斬於鬧市,並禍及後代。王文雖然最後被*昭雪,但百姓並不懷念他。

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劾治定邊營失律都督僉事王禎、都督同知黃真等罪,邊徼爲肅

(2)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無敢幹以私者,然中實柔媚

【回答】

15.C 

16.A

17.D

18.

(1)*劾處理定邊營行*無紀律的都督僉事王禎、都督同知黃真等人罪行,邊境上(吏治)得到肅清。

(2)各御史都像忌憚神明一樣忌憚他,朝中官員沒有敢以私事請求(干擾)他的,然而王文內心卻柔順溫和。

【解析】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是時陳循最任好剛自用高谷與循不相能以文強悍思引與共政以敵之乃疏請增*員”,這段話斷句的標誌有:人名詞,比如“陳循”“高谷”“王文”,時間名詞“是時”,代詞“之”,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聯繫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時,陳循最放縱,喜歡剛愎自用。高谷與陳循不相和睦,因爲王文強悍,高谷想引薦(王文)入*共同理政來對付陳循,於是上疏請求增加*員”。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透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爲、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如本題藉助人名詞,比如“陳循”“高谷”“王文”,時間名詞“是時”,代詞“之”,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本題A項,改是改任,表調動;兼是兼任,同時監管。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爲識記A。

【名師點睛】關於任職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於爵位)、贈(用於追封已故者)徵、闢、薦、舉(多用於布衣作官)、點(用於口語)。關於提升職務的有:抉或(用於由低級到譏級)、進(用於較高職務追加)、起復(恢復原職務)、超遷。關於降級免職的:罷、免、解(因非嚴重過失而解除職務)、貶、謫(因過失而降級)、革、褫(撤職查辦)、開缺(奉命或自請解除職務)、致仕(帶職退休)、左遷(降級使用)。關於調動職務的:移、調、徒、量移(調的比原職稍好)、補(由候補而正式上任)關於兼職的:領(以本官兼較低職)、攝(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權(臨時代職)、行(代行某職而尚無此官銜)(代替無本官的職務)、護(原官短期離職,臨叮守護印信),平時需要注意積累。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D項“王文雖然最後被*昭雪”錯誤。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如本題D項根據文字最後一節內容“廷臣遂坐謙、文召敬謀未定,與謙同斬於市,諸子悉戍邊。敬亦坐知謀反故縱,減死,戍鐵嶺。文之死,人皆知其誣。以素刻忮,且迎駕、復儲之議不愜輿論,故冤死而民不思。成化初,赦其子還,尋復官,贈太保,諡毅愍。”可知,被赦免的是王文之子,王文當時就被斬了。

18.

試題分析:主要重點詞語的翻譯:(1)劾治——*劾處理,失律——無紀律(古今異義詞),邊徼——邊境上(吏治)(2)諸——各,幹——干擾,中——內心,柔媚——柔順溫和(古今異義詞)。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如“失律”;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劾治”“幹”“內”等詞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參考譯文】

王文,字千之,起初名叫王強,束鹿人。永樂十九年進士,被任爲監察御史。他保持廉潔,遵守法律,被都御史顧佐所稱道。宣德末年,奉命處理彰德妖賊張普祥案件。還京奏報,使皇帝很滿意,賞賜他名爲文。

英宗即位,王文升任陝西按察使。遭逢他父親的喪事,朝廷命令他回家奔喪後,回來再上任。正統三年正月,升爲右副都御史,爲寧夏巡撫。五年,被徵爲大理寺卿。

第二年,他和刑部侍郎何文淵審問京城中的獄案,不久,被升爲右都御史。九年,出去視察延綏、寧夏邊防事務。*劾處理定邊營不遵法紀的都督僉事王禎、都督同知黃真等人罪行,邊境上吏治得到澄清。第二年代陳鎰鎮守陝西。平涼、臨洮、鞏昌等地發生災荒,王文上奏免去這些地方的田租。不久,進升左都御史,在陝西五年,地方上安定不亂。

景泰帝即位後,王文被徵召入京掌管都察院事務。王文爲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嚴峻冷酷,和陳鎰同在官位,見面只是作個揖,沒有交談過。各御史都像忌憚神明一樣忌憚他,朝中官員沒有敢以私事求他的,然而王文內心卻柔順溫和。……給事中林聰等*劾王文、陳鎰畏懼權勢助長邪惡,關他們到詔獄。二人全都認罪,朝廷反而原諒了他們。

這時,陳循最放縱,喜歡剛愎自用。高谷與陳循不相和睦,因爲王文強悍,高谷想引薦(王文)入*共同理政來對付陳循,於是上疏請求增加*員。陳循舉薦了他的同鄉蕭維禎,高谷於是舉薦了王文。而王文得到了宦官王誠的幫助,皇帝下詔招王文入內*。不久,王文從*、淮回朝,改任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執掌文淵*。二品大臣進入內*正是從王文開始的。不久,遭母喪,“奪情”和以前一樣。王文雖然是被高谷引薦的,但高谷遲疑慎重,陳循卻明朗決斷,王文反而和陳循投合卻不依附高谷。那以後因爲兒子王倫的緣故,想設計陷害考官,又因高谷進言而罷黜,從此兩人終於不相合。

五年升少保,兼任東*大學士。再升爲謹身殿大學士,仍兼職東*。英宗復位,王文當天就和于謙一起在朝中被捕。御史們劾奏王文和于謙等想迎立藩王,命令在朝廷中審問。王文竭力辯駁說:“徵召親王須用金牌信符,派人必須有馬牌,這在內府和兵部可以驗*。”言辭激昂壯烈。於是逮捕了車駕主事沈敬訊問,查無實*。朝臣就判于謙和王文召來沈敬計議未定,因此把王文和于謙一起斬於市上,他的兒子都被充*到邊地。沈敬也被處以知道謀反而故意縱容不報的罪名,免死,充*到鐵嶺。王文之死,人們皆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只因他平常刻薄強悍,而且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復儲等事的議論與輿論相反,所以含冤死去而百姓並不思念。成化初年,赦免他兒子回來,不久恢復其官職,追贈太保,諡爲毅愍。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