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後各題。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習題庫 閱讀(1.17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後各題。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後各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8.下列各項中對劃線詞含義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A.唯君圖之                圖:考慮、計劃

B.闕秦以利晉              闕:侵損、削減

C.將焉取之                焉:怎麼、爲什麼

D.又欲肆其西封            封:邊境、疆界。

9.下列各項中對詞類活用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A.夜縋而出                夜:名詞動用

B.既東封鄭                封:名詞使動

C.若不闕秦                闕:使動

D.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名詞作狀語

10.下列各項對特殊句式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A.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介賓短語後置

B.敢以煩執事              省略句

C.夜縋而出,見秦伯        判斷句

D.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句

11.下列對劃線句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越過別的國家,鄙視遠方的人,您知道這其實是很難的,爲什麼要滅亡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土地?

B.越過別的國家,把遠方的國家當做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事,爲什麼要滅亡鄭國來給鄰國增加土地呢?

C.越過別的國家,把遠方的國家當做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這其實是很難的事,爲什麼要滅亡鄭國來給鄰國賠償呢?

D.越過別的國家,鄙視遠方的人,您知道那是很難的事,爲什麼要滅亡鄭國來陪給鄰國土地呢?

【回答】

8.C

9.A

10.C

11.B

【解析】

8.

試題分析:實詞題目近些年考覈有難度加大的趨勢,考題選項中夾雜出現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的正確與否。C項,“將焉取之”中的“焉”可以聯繫語境進行分析,“焉”應解釋爲“哪裏”。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透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比如本題的B項,可以聯繫句子的語境分析其意思。

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詞類活用。A項,“夜縋而出”中“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夜裏。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詞類活用中名詞作狀語從句法關係看,謂語動詞在句中總是出現在主語、狀語後,所以,如果名詞出現在動詞前,而句子已有明確的主語時,即可判斷名詞活用成了狀語。分別爲表示動作行爲的趨向;用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動作、行爲特徵、狀態;表示動作行爲的方式;表示動作行爲的處所 、時間;表示動作、行爲所憑藉的工具;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本句中“夜”的活用屬於表示動作行爲的處所 、時間。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C項,“夜縋而出,見秦伯”,不是判斷句,是省略句,省略主語燭之武。

【考點定位】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與現代漢語比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幾類特殊句式:判斷句(包括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固定格式。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式通常是藉助於虛詞構成一定格式來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幾種:(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語氣詞,“者”表提頓,“也”表肯定。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構。“者也”可以單用,可以雙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斷,這種情況比較少。先秦中幾無,漢以後出現。(3)動詞“爲”表判斷。(4)副詞“乃”“即”“則”“皆”表判斷。(5)否定判斷。而省略句是古人寫文章,常常爲了語言的簡練,在不影響表情達意的情況下,行文時便省去一些重複的詞語,這種省略某詞或某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現代漢語中是不允許的。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動詞賓語省略、介詞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等。C項,“夜縋而出,見秦伯”是省略主語燭之武。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此題以選擇題型出現,需要翻譯的畫線句子是“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首先要找出句中關鍵詞翻譯,如“鄙”,把……當做邊邑;“遠”, 遠方的國家;“焉”,哪裏,爲什麼;“陪”,增加。再根據上下文意進行全句翻譯。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爲(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爲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裏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了。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