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與兄仲同居以貲爲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所知名釋之曰...

習題庫 閱讀(2.2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與兄仲同居以貲爲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所知名釋之曰...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與兄仲同居以貲爲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所知名釋之曰久宦減仲之產不遂欲免歸。中郎將袁盎知其賢,惜其去,乃請徙釋之補謁者。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行也。”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文帝稱善,拜釋之爲謁者僕*。從行,上登虎圈,問上林尉禽獸簿,十餘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亡窮者。文帝曰:“吏不當如此邪?尉亡賴!”詔釋之拜嗇夫爲上林令。釋之曰:“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爭口辯,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舉錯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嗇夫。拜爲中大夫。拜釋之爲廷尉。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乘輿馬驚。於是,使騎捕之,屬廷尉。釋之治問。曰:“聞蹕①,匿橋下。久,以爲行過。”釋之奏曰:“此人犯蹕,當罰金。”上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固不敗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當是也。”其後人有盜高廟座前玉環,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盜宗廟服御物者爲奏,當棄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盜先帝器!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爲基。今盜宗廟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廷尉當。是時,中尉條侯周亞夫與樑相山都侯王恬啓見釋之持議平,乃結爲親友。張廷尉由此天下稱之。

(選自《漢書·張釋之傳》,有刪改)

注:①聞蹕:聽到*蹕的傳呼。天子出行,沿途要*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與兄仲同居/以貲爲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所知名/釋之曰/久宦減仲之產/不遂/

B.與兄仲同居/以貲爲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所知名/釋之曰/久宦減仲之/產不遂/

C.與兄仲同居/以貲爲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所知名/釋之曰/久宦減仲之產/不遂/

D.與兄仲同居/以貲爲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所知名/釋之曰/久宦減仲之/產不遂/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的意義有某種關係的稱呼。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稱呼自己用字,稱呼別人用名。

B.“徙、轉”是表調動官職一類的字,“拜、授”是表授予官職一類的字,“罷、黜”是表罷免官職一類的字。

C.棄市:古時死刑之一,是在人羣聚集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以示爲大衆所棄的刑罰。

D.免冠:脫去帽子,我國古時可以表示謝罪,也可以表示敬意。此處爲前一種意思。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釋之素有賢能。中郎將袁盎知道他賢能,奏請補授張釋之謁者的職位;張釋之在朝廷上分析秦漢之間的興亡得失,受到漢文帝的稱讚。

B.張釋之目光長遠。漢文帝遊幸上林苑,想越級提拔巧言令*的虎圈嗇夫,張釋之向文帝陳說提拔誇誇其談者的危害,文帝作罷此事。

C.張釋之敢於諫言。處理“驚輿馬”事件時,張釋之認爲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準則,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因爲個人的好惡而隨意量刑、定罪。

D.張釋之秉公執法。張釋之判處盜取高祖廟內玉環的人死刑,但文帝認爲處罰過輕,要誅全族,張釋之據理力爭,最終文帝沒有同意他的意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

(2)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

【回答】

1.C

2.A

3.D

4.(1)現在這件事按法律應當這樣判決,如果改變判罰標準加重他的罪,這樣法律就不能被百姓信服。(2)我交付給廷尉你審理,是想滅他全族,而你卻按照通常的法律條文奏請,這不是我用來恭敬承奉先人的本意。

【分析】

1.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相關語句,在語意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標誌,如作主語、賓語的名詞、代詞,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句間連詞以及並列、排比結構等。並且能透過選項的比對,排除錯項,選定正確項。

劃線句子的大意是:和哥哥張仲一起生活,他用家財買了騎郎之職,侍奉文帝,十年來未能升遷,沒有名氣。張釋之說:“長久做郎官耗減哥哥的家產,於心不安。”

句中,“事”的賓語是“文帝”,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兩項。“減”的賓語是“仲之產”,“之”與“產”之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

故選C。

2.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的積累有助於解讀文言文,文化常識一般包括官職、宗教禮儀、服飾、年齡稱謂、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等,學習過程中注意準確積累。

A項,“稱呼自己用字,稱呼別人用名”解說錯誤,稱呼自己用名,稱呼別人用字。

故選A。

3.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鑑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

D項,“最終文帝沒有同意他的意見”分析錯誤,文帝最終同意了他的意見。原文的表述是:上良久曰:“廷尉當是也。”

故選D。

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爲主,意譯爲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明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需要注意以下關鍵詞的翻譯:

(1)“是”,代詞,這樣;“更”,改變;“不信於民”,不能被百姓信服。

(2)“屬”,交付;“所以”,用來……;“共承”,恭敬承奉。

【點睛】

文言文篩選資訊注意事項:

1.通讀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資訊的載體。文章的正文以及標題、作者、背景、註釋等,都能向讀者傳遞資訊。文章的資訊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來說,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說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資訊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帶的事物,則是文章的次要資訊和材料。在分析過程中,要準確把握隱含資訊,先要弄清相關文字的字面含義,同時還得顧及全面,把握整體,推斷時更要遵守邏輯規則。要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要資訊。 

2.弄清題幹要求,根據要求篩選  “跳讀法”是篩選資訊較爲常用的方法。因爲對一篇文言文來說,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讀懂,採用“跳讀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詞跳過去,來捕捉文中的資訊。這些資訊有時是有一定標誌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總結句、作者議論*的文字等。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語言資訊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卻是不符合題幹要求的。面對衆多的“有效”資訊,我們要根據題幹要求,正確認識資訊所涉及的對象和範圍,然後有針對*地去分析、概括和歸納,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無效資訊  我們從文章中篩選出來的資訊有些往往是相似的,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細地去分析、辨別,從而剔除干擾項,得出所要的正確*。

參考譯文: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和哥哥張仲一起生活,他用家財買了騎郎之職,侍奉文帝,十年來未能升遷,沒有名氣。張釋之說:“長久做郎官耗減哥哥的家產,於心不安。”想自動請求免職回家。中郎將爰盎知道他賢能,捨不得他離去,於是奏請調遷張釋之補謁者之職。張釋之朝見完畢,趁機上前陳述便國宜民的事。文帝說:“淺顯一些,不要高談闊論,要講當前能夠實行的。”於是張釋之就談論起秦、漢之間的事,講起秦朝之所以滅亡,漢朝之所以興起的原因。文帝稱好,便提升張釋之爲謁者僕*。張釋之跟隨皇上出行,皇上參觀虎圈,詢問上林尉禽獸冊子的情況,提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左右瞧看,都回答不出來。看管虎圈的嗇夫在旁邊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問的禽獸冊子,很詳細,想以此來顯示自己對答如流猶如迴響應聲一樣無窮。文帝說:“官吏不應該像這樣嗎?上林尉不行!”於是命張釋之授予嗇夫爲上林令。張釋之說:“如今陛下因嗇夫口齒伶俐就越級提拔他,我擔心天下人會跟隨附和這種風氣,爭相施展口舌,而不講求實際。況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子隨形和迴響的應聲還要快,陛下任用與罷黜不能不謹慎啊。”文帝說:“好。”於是不再提拔嗇夫。授予釋之中大夫的官職。升張釋之爲廷尉。一次文帝出行經過中渭橋,有個人從橋下跑出來,使文帝馬車的馬受到了驚嚇。於是派騎兵把他拘捕起來,交給了廷尉。張釋之審問那人。那人回答說:“聽到*蹕的聲音,就躲到橋下去了。過了很久,以爲皇上已經走了。”張釋之回奏文帝說:“這個人沒有遵守*蹕而犯法,應當判他罰金。”文帝發怒說:“這個人驚嚇了我的馬,難道不是有意要傷害我嗎?可是你卻只判處他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應共同遵守的。現在這件事按法律應當這樣判決,如果改變判罰標準加重他的罪,這樣法律就不能被百姓信服。希望陛下仔細考慮。”文帝過了很久才說:“你的判決是正確的。”後來有人偷了高祖廟內座前的玉環,被捕,文帝大怒,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依照法律中偷盜宗廟服飾器物的條文上奏,判處斬首。皇上勃然大怒道:“那人胡作非爲,居然偷盜先帝宗廟中的器物!我交付給廷尉你審理,是想滅他全族,而你卻按照通常的法律條文奏請,這不是我用來恭敬承奉先人的本意。”張釋之脫帽叩頭謝罪說:“按照法令這樣判處已經足夠了。況且就是犯同樣的罪,也要以犯罪的輕重程度爲根據。今日偷盜宗廟的器物便誅滅他的全族,假設愚民偷挖了長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將又怎樣施加給他刑罰呢?”文帝和薄太后談論了這件事,才批准了廷尉的判決。當時,中尉條侯周亞夫和樑相山都侯王恬啓看到張釋之議論公正,就同他結爲親密的朋友。張釋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稱頌。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