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

習題庫 閱讀(2.7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於公卿間,故相鄭餘慶頗爲之延譽,由是知名於時。尋登進士第。

宰相董晉出鎮大梁,闢爲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爲其賓佐。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行堅正,拙於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爲連州陽山令,量移①*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爲國子博士,遷都官員外郎。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爲*陵掾曹,荊南節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爲序餞鍔,乃呼其字。此論喧於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爲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節度使,請愈爲行*司馬。淮、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乃詔愈撰《平淮西碑》,其辭多敘裴度事。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弘通,與人交,榮悴②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於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於祿仕。後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爲事。常以爲自魏、晉已還,爲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不復振起矣。故愈所爲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後學之士,取爲師法。當時作者甚衆,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焉。

(節選自《舊唐書·韓愈傳》)

【注】①量移:唐宋時,被貶邊遠地區的官員,遇赦酌情移至近處任職。②榮悴:興衰。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

B.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

C.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

D.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

12. 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是古時對一個人的尊稱,“字”一般應該是冠禮時由鄉中長老或貴賓所取,可以與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關,甚至相反。

B.“登進士第”,又可稱爲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爲進士。

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後,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D.“坐”:本義指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着地,臀部壓在腳跟上。後也指“因……犯罪”,文中即爲此意。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從小失去母親,跟隨父親和兄長,自幼刻苦讀書,後來考中進士,文章得到別人的賞識,終成一代名士。

B.韓愈曾上過幾千言的奏章,把宮市的弊端毫無保留地講了出來,皇上不僅不聽,反而大爲生氣,把韓愈貶到邊遠的陽山做縣令,後來才酌情內移到*陵任職。

C.元和十二年,韓愈擔任裴度的行*司馬,因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有功,被朝廷任命爲刑部侍郎。韓愈借撰寫《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頌德。

D.韓愈*情寬宏通達,與他人交往,不論人家地位如何變化,他總不改變態度。他跟孟郊、張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洎舉進士,投文於公卿間,故相鄭餘慶頗爲之延譽,由是知名於時。

(2)近者鍔還省父,愈爲序餞鍔,乃呼其字。

【回答】

11.B

12.D

13.A

14.

(1)等到考取進士時,(韓愈)在公卿之間投送自己的文章,曾擔任過宰相的鄭餘慶大力爲他傳佈名聲,因此他在當時很出名。(句中“洎”、“延”“由是”爲關鍵詞,每個詞1分,句意通順爲2分)

(2)近日裴鍔回京探望父親,韓愈寫了一篇贈序給他送行,(文中)竟稱呼裴鍔的字。(“省”、“餞”、“乃”爲關鍵詞,每個詞1分,句意通順爲2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1.做斷句題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讀文段,整體把握文段的內容大意及主題;第二步,找出標誌*的詞語,如名詞、動詞、句首句末虛詞、有特殊用法的詞語等;第三步,先易後難,逐步斷句(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第四步,誦讀全文,詳加驗*。語段斷好後,再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語感,根據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結合文段意思,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2.D文中“坐”的意思是“由於,因爲”。

考點:理解常見古文常識。能力層級爲理解B。

13.A“從小失去母親,跟隨父親和兄長”說法與原文不符,從父兄即從兄,指堂房親屬堂兄。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14.

試題分析: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學會語法分析推斷。梳理主幹,劃分成分,落實語法功能。將句子主幹梳理好,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句子成分,從而判斷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現象,以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2)組詞造句推斷詞義。文言文中很多單音節實詞的含義在現代漢語中由一個雙音詞來表示。在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併或反義合併或反義並列爲構詞特徵。據此,我們可使用組詞方式猜讀難懂詞義。 (3)相似語言結構推斷。古漢語講究語言的工整對仗。文言文中整句較多,駢偶常見。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出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對的特點,據其一可推知其他。(4)語境分析推斷。翻譯既要聯繫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又要聯繫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境。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參考譯文】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他)父親名叫韓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韓愈三歲的時候成了孤兒,被同族的堂兄撫養。韓愈因爲自己是孤兒,小時候學習儒家經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需要獎勵來督促。等到考取進士時,(韓愈)在公卿之間投送自己的文章,曾擔任過宰相的鄭餘慶大力爲他傳佈名聲,因此他在當時很出名。不久韓愈就考中了進士。

宰相董晉出京鎮守大梁,徵召韓愈做他的巡官。董晉的職員班子撤除後,徐州的張建封又請韓愈去做他的佐官。韓愈說話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諱什麼,他的品德專一而正派,在爲人處世上笨拙。後來調他去做四門博士,再後來又調任爲監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時候,朝廷中分了好幾派,宰相也不專心於事務。對宮市的弊端,諫官們反覆提意見皇帝也不接納。韓愈曾經上了幾千字的奏章極力批判這件事,皇帝不聽,反而很生氣地把他貶到連州陽山縣做縣令,後來酌情轉到*陵府做掾曹。

元和初年,韓愈被召爲國子博士,後來又任命爲都官員外郎。韓愈覺得自己很有才,卻常被朝廷排擠貶黜,就寫了一篇《進學解》表明自己的心志。宮中管事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爲韓愈很有史學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中和史館修撰,編寫史書。過了一年,又調任爲考功郎中(負責績效考評的人力資源部官員),知制誥,然後封爲中書舍人。不久有不喜歡韓愈的人,翻出他以前的舊事,說韓愈曾經降職到*陵府做掾曹期間,荊南節度使裴均用比較優厚的條件招待韓愈,裴均的兒子裴鍔凡俗鄙陋,近日裴鍔回京探望父親,韓愈寫了一篇贈序給他送行,(文中)竟稱呼裴鍔的字。這種言論在朝廷傳播開來,因這事韓愈被貶爲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擔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任彰義*節度使,請韓愈做他的行*司馬。淮西和蔡州這兩個地方平定之後,十二月韓愈隨裴度返回首都長安,憑藉功勞被授予刑部侍郎,於是下詔命韓愈撰寫《平淮西碑》,碑文中多處記述裴度的事蹟。而當時最早進入蔡州捉拿吳元濟的(是李愬),他的功勞最大,李愬爲此事生氣。李愬的妻子進入皇宮,就(向憲宗)控訴碑文失實,(憲宗)下詔派人磨掉韓愈所寫的碑文。憲宗皇帝命令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並刻石。

韓愈*情寬宏通達,和他人交往,不論人家名位的興衰,他總不改變態度。他年輕時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交好。當時這兩位名聲地位不顯揚,韓愈不辭寒暑,在公卿之間稱讚推薦他們,其中張籍最終考中進士,在仕途上很順利。後來韓愈雖然仕途通達,名聲顯貴,常常在辦完公事有空暇的時候,就(跟他們)談話會餐,論文作詩,和過去一樣。但看到那些有權有勢的豪門貴族,就像對待奴僕那樣,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對後進之士則誘導激勵,拜他爲師的人中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裏,雖然有時弄得自己早飯也供應不上,卻仍然和顏悅*毫不介意。他總是把興起名教、弘揚獎勵仁義作爲自己的職責。他曾經認爲自從魏晉以來,寫文章的人大多拘泥於偶句對仗,可是經書典籍的意旨,司馬遷、揚雄的文風,不再有振作起來的跡象。所以韓愈寫的文章,力求一反近體風格,抒情達意,他自成一家新風。後來的學者,都學習韓愈的文風。當時寫文章的人很多,沒有能超過他的,所以人們都稱讚“韓文”。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