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如何閱讀一本書》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1.81W)
《如何閱讀一本書》經典語錄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2004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該書作者是[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
該書強調閱讀是一種主動的活動。閱讀一般分做三種目的:*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只有最後一種目的的閱讀能幫助閱讀者增長心智,不斷成長。
該書主要論述指導如何透過閱讀增進理解力。它將閱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在書後推薦了一系列的經典名著。
閱讀的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上一層次包括下一層次閱讀法。
第一層次的閱讀,稱之爲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都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麼?”。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稱之爲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通常是很短,而且總是(就定義上說)過短,很難掌握一本書所有重點。也可以稱之爲略讀或預讀。這個層次要問的典型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麼?”。
第三種層次的閱讀,稱之爲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讀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裏,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如果讀者的目標只是獲得資訊或消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到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就是特別在追尋理解的。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稱之爲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裏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裏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除了介紹四個層次的閱讀方法外,作者也介紹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包括實用型的書、

經典語錄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學習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記住更多的資訊。

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如果你對一篇文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麼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你掛念着想讀的好書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觸到他們,把自己提升到同樣的層次,否則你所掛念的這些好書只會使你厭倦而已。並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讓你疲倦,而是因爲你欠缺有效運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敗中產生了沮喪,因而才感到厭倦。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

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第三,作者是藉着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寫下來。

True freedom is impossible without a mind made free by discipline. 沒有訓練有素的頭腦,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最重要的是,學生開始能消化他的閱讀經驗-從一本書所提出來的一個觀點轉化到另一個觀點,在一個主題上,對不同的作者所提出來的觀點做比較,這是閱讀的成熟階段,應該是一個青少年就該達到的境界,也是終其一生都該持續下去的。

只要你肯花一點精神,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找出重要的關鍵字,確認每個字不同意義的轉換,並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你對一本書的理解力就會大大增加了。很少有一些習慣上的小小改變,會產生如此宏大的效果。

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在你養成習慣的前後,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閱讀能力與速度的不同。經過練習後,同一件事,你會做得比剛開始時要好很多。這也就是俗話說的熟能生巧。一開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就會得心應手,像是自然天生一樣,這也是爲什麼說習慣是第二天*的道理。

教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藝術! 像農業和醫學一樣~ 醫生努力爲病人做許多事,但最終結論是:這個病人必須自己好起來! 農夫爲他的植物或動物做了許多事,結果是:這些動植物必須自己長大,自己變得更好! 同樣的,老師可能用盡了辦法教學生,但學生必須自己能學習才行!有句話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