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禪的行囊》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3.33W)
《禪的行囊》經典語錄
《禪的行囊》是美國漢學家、翻譯家比爾·波特繼《空谷幽蘭》後又一部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作爲*傳統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於2006年春進行了一次穿越*中心地帶的旅行,追溯了已經成爲*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脈之一的禪宗,其各代祖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遊歷經歷,並訴說了他多年來對禪的深深體悟。 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放下,有些則或許揹負經年...(更多)

經典語錄

有人曾經向一位*上師請教獲得*悟的方便法門。他給出的*是:離開你自己的國家。做一個外國人可以使你有機會重新審視你自己的文化中習以爲常或引以爲傲的東西,並選擇一些新鮮的、不那麼消磨意志的事物來搭建自己的生活。我選擇了*古詩和佛經、烏龍茶,還有午睡——都是些明顯無害的東西。

有人問弘忍,爲什麼學佛不在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回答說: 大廈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不被*斧損斫,一一長成大物,後乃堪爲棟樑之用。故知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寧。從此道樹花開,禪林果出也。

入寂之前,慧能給弟子留下的最後遺言是: 汝等好住,今共汝別。吾去以後,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弔問、錢帛,着孝衣,即非聖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種。一時端坐,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坦然寂靜,即是大道。吾去以後,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種。吾若在世,汝違教法,吾住無益。(引自楊曾文校寫《敦煌新本六祖壇經》)

佛陀曾說,*不滅,但人類領悟*的能力卻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衰退。佛祖據此列舉了三個不同的時代:*時代、像法時代和末法時代。而慧思認爲,末法時代已經開始,他要求弟子們在弘法時能順應時代,也就是強調虔誠修行,不提倡空談頓悟;換句話說,多磕頭,少喝茶。

儘管*的寺院和尼庵尚處於法律的灰*地帶,但*人早就學會了在灰*地帶生存,他們培養出高超的生存技巧,並樂此不疲。*文化的許多方面甚至就是以模糊*爲基礎而建立,而且至今依然如此。模糊*使得這個國家的法律在今天依然敵不過“關係”。衆多從未清晰界定過產權的寺院就這樣復興了,並且有條不紊地執行着,就好像一個個公司一般。這,當然是因爲它們擁有並維護着重要的”關係“。同樣,公司要有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做決策和執行決策,寺院裏也少不了方丈和監院。

禪的本質是什麼?禪的本質是脫離苦海,當然,苦海之所以苦並不是因爲裏面有鹽。而解脫的唯一方法是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無非是自己內心生成的幻境。據我所知,這就是禪最根本的教誨。他們看上去很困惑,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意思?是悟出了本來面目還有其他面目麼?我繼續解釋:人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世界本來的面目,而是透過累世以來形成的偏見而呈現出的幻覺。對那些僅僅是出於好奇而發問的人來說,這個問題確實很難理解,因爲他們並不真心關心這問題。是幻覺又怎樣呢?這樣看事物有什麼不對?爲什麼非要認清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