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零起點學中醫》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2.16W)
《零起點學中醫》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服*時間1,治脾胃的*飯前吃,傷脾胃的*飯後吃。2,治陽的*白天吃,治*的*下午晚上吃。3,治上焦心肺的*飯後吃,治下焦肝腎的*飯前吃。4,安神*睡前吃

抗生素滅殺細菌,其實並不需要人體自身作出任何太多努力。細菌作爲生命體,同樣需要呼吸,不斷地從外界獲取養分。科學家透過實驗觀察,明確了細菌在呼吸過程的關鍵環節所在,再以*物切斷此環,細菌即被滅殺。 中醫則不同。……中*清熱*的作用就在於此。當體溫升高時,體內環境對於致病細菌的生長非常有利。此時以清熱*改變人體內環境,細菌失去了有利的環境支援,即在正邪交爭的過程中逐漸處於劣勢,最終必然被正氣趕出人體,從而得以痊癒。

鍼灸療法在今天正處於非常弱勢的地位。不用說外行人,就是中醫*的學生、醫生,也認爲鍼灸只能治療中風、面癱、頸肩腰腿痛這些別人治不好或者不願治的病。廣泛意義的內科疾病,很少有人會想到應用鍼灸的方法。而實際上,鍼灸療法以其運用之方便,調理之中正,取效之迅捷,往往具有中*療法和西*治療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八綱辯*八綱,指中醫診斷疾病所依據的八條最基本的綱領,分別是:表裏(病變部位與層次,惡寒與脈浮爲辨別依據)、寒熱、虛實、*陽。臟腑辯*辨病*。疾病的*質,大體分爲虛實兩類。虛,是正氣不足;實,是邪氣有餘。正氣不足,主要體現在氣血*陽四方面,常見的是氣血虛、陽氣虛、*血虛以及*陽兩虛等。

自鴉片戰爭國門大開肇始,*傳統文化就面臨着新興西方文化的挑戰。在“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中糾結半個世紀後,終於五四的“德先生”、“賽先生”引導下開啓了非“德先生”、非“賽先生”的草菅傳統文化的進程。中醫作爲傳統文化的代表,也受到了盲目的批判,進而全盤否定。時至今日,中西文化之爭依舊激烈,各有擁鱉,挾科技及強大國力之勢,西學則佔據主導。在醫學方面的表徵便是,西醫爲顯學,中醫爲雞肋。西方人,或者說西學的思維方式注重實*,將主客體區分開來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最終得到所謂的科學論斷。而國人,或者說中學的思維方式則注重體驗,即此書前文所言:“以體處之,以心驗之”,“天人合一”。因而,造就了中西醫在診斷、立法及處方上的各種不同。學中醫需要“相信”,選醫更

當今中醫學術界內最火爆的門派,無疑當屬火神。書架上火神派臨*治驗隨處可見。中醫學術復興,須有火神崛起以重振聲勢。·崇尚經典,重視實戰,勇臨大*,是火神興起的內在原因;抗生素的濫用,一味強調人爲的力量,不重視人體自身的正氣培養,導致人體陽氣的日趨衰敗,是火神興起的外在原因。無疾只在想:有火神何以無水神?其實據無疾所見所感,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近乎陽亢的社會,而非陽虛。備受關注的學問不是修身養*,而是勵志成功;大家追求的不是怡然自得而是感官刺激;不是心靈充實而是思想麻痹。如此的生活環境中,人們精神壓力巨大,神(中醫指的精、氣、神中的“神”)每日疲於思慮,大量地消耗精血;學習工作之餘,所謂的放鬆,又是縱情*,各種慾望,視覺的、聽覺的、味覺的、觸覺

五臟是藏精之所,神常居之,宜靜不宜動,靜則神安,動則神亂,與三*三陽的“*”對應。肺、心居膈之上,與手相近;肝、脾、腎居膈之下,與足相近。肺、心相比,肺在上,在外;心在下,在內;肺心之間存在心包。由上至下三髒依次是:肺,心包,心。對應上肢內側就存在這樣的關係:肺?手太*,心包?手厥*,心?手少*。同理,脾?足太*,肝?足厥*,腎?足少*。六腑都居膈以下,因此均對應足陽經。胃?足陽明,膽?足少陽,膀胱?足太陽。另有,大腸?手陽明,三焦?手少陽,小腸?手太陽

平心而論,就個人生活淺見,*陽五行於現今生活更多的出現在命理、風水領域,知命、改運便是其意義所在。當然,自接觸中醫以來,在對*陽五行的“三觀”方面又多一重大意義,便是保健養生。有句話說得好,爲人父母者,不知醫爲不慈。爲人子女者,不知醫爲不孝。要學好中醫就必須信任、理解*陽五行,進而使其效用利己利人,這或許便是*陽五行理論長盛不衰的的現實意義。

如果燒水用的火太大了,水溫持續升高,過不多久,鍋裏的水就沸騰起來了。在人體內,這種狀態就成了發熱。患者高熱不退,滿面通紅,大汗淋漓,這就是鍋底的火太大了。治療的方法,就是把這些火取出一些。中醫有一種透過苦寒清火,令熱從大便出的治法,被形象的稱爲“釜底抽薪”,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句話,不信則神祕、鄙夷,信則深奧、讚歎。無疾前文講的“木喜條達”、“肝主疏泄”便是五行理論在醫學方面的運用,看似淺顯,卻是中醫理論的精華所在。又如五行在命理學方面的應用,*乙木、寅卯木,春季木旺,東方木,木形*樸自信、體格修長等等。*陽五行理論可謂博大精深。

人體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個部分都有哪些功能?這些功能之間又存在着怎樣的關聯?中醫又是如何發現這些功能的呢? 我們的祖輩透過對人體的觀察,發現人體在大體上可以分爲頭、四肢和軀幹三個部分;在層次上從淺到深依次有皮、筋肉、脈和骨幾類組織。再透過對屍體的進一步解剖,發現了人體內的各個臟腑器官:有五臟(肝、心、脾、肺、腎),有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以及腦、脊髓、子宮等所謂“奇恆之腑”。接下來就開始對這些臟器的功能進行觀察和分析。

營養不良的患者本身並不需要經過任何“努力”,完全透過外界的“輸血”,就可以獲取足夠的營養物質。與此不同,中醫所謂的補氣、補**,所用的*物本身,並不是人體的“氣”或者“*”。*物發揮的補益效果,必須藉助於人體,纔可以實現。也就是說,*物的作用只是激發和促進,氣*最終得以補充,仍是靠人體“自力更生”的努力才實現的。 ……只有喚起人體自身的力量,人才可以說真正地實現了健康,而不僅僅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