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走近中醫》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2.35W)
《走近中醫》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味可以入肺,鹹味可以入腎。五味和五臟的關係,是中醫的一大發明創造,牢記五味入五臟的關係,對治療疾病有很大的幫助。

內寒又稱爲“寒從中生”。“中”是指人體內部的意思。人作爲一種恆溫動物,需要產熱系統和散熱系統來維持體溫的恆定,當產熱不足時,人體各臟器得到的能量供應就會相應地減少,從而導致各組織器官的功能衰退,這時人體就會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關節冷痛、筋脈拘攣、胃脘冷痛等具有寒冷特*的症狀。內寒的產生,和人體產熱能力下降有關,而產熱能力的高低是由人體新陳代謝的旺盛程度決定的。元陽是否充足是人體新陳代謝是否旺盛的決定*因素,也是內寒能否產生的決定*因素。元陽在人體中主要儲藏在腎,所以腎和內寒的產生就有了密切的關係。《內經》上也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這就是說,所有內寒所引起的肢體拘攣、伸縮不利、畏寒怕冷都和腎有關。

人體內在平衡的失調,會產生內風,還會出現“內寒”“內火(熱)”“內燥”“內溼”等和自然界的寒、熱、燥、溼有着類似特徵的病理狀況,這五種病理現象,中醫上稱爲“內生五邪”。它們和我們前面講的“六淫邪氣”最根本的區別是,六淫邪氣是外界風、寒、暑、溼、燥、火破壞人體內在平衡面引起疾病,而內生五邪是人體臟腑自身機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由於疾病表現出來的特徵和自然界的風、寒、溼、燥、火等外來的邪氣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所以中醫上也將它稱爲“邪”,只是這種“邪氣”不是外來的,而是自身產生的,所以要叫作“內生五邪”。

內燥在中醫上又稱爲“津傷化燥”。內燥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體內津液的損傷和過度消耗。津液的虧耗常見的原因有大汗、劇烈頻繁的嘔吐、腹瀉不止、大量失血,還有前面講到的內火也會造成體內津液的虧損。津液在人體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滋潤和營養組織臟腑,所以內燥的主要臨牀表現是以人體組織器官的乾燥缺乏滋潤爲特徵。引起內燥的原因,歸納起來,也不外是兩種類型,一是組織細胞中水分的減少(如各種熱*病、大汗、大吐,大瀉等導致體內水分大量丟失),二是黏膜細胞分泌的減少(往往和內分泌因素有關)。對於內燥的治療,首先,應該去除損傷津液的原因,如大汗則要先止汗,大吐則要先止吐,大瀉則要先止瀉,失血則要止血,內火則要清火等。

腦出血,在中醫上稱爲”中風”。這裏的“風”和在“外邪致病”一章中講到的“風邪”是不一樣的,它是人體內在平衡遭到破壞後出現的一種病理現象,和自然界的風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在中醫上屬於“內風”的一種。風作用於物體最大的特*就是使物體“運動”。而中醫正是類比了風的這個“動”的特*,將人體因爲內在平衡失調而導致的一系列以身體動搖爲特徵的疾病,諸如手足震顫、頭搖昏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四肢抽搐、鼻翼煽動、點頭不止、肌肉跳動、肢體痙攣、目睛上吊等,都稱爲“風”。由於此“風”和自然界的風有着完全不同的含義,爲了區分兩者,中醫把由於人體內在平衡失調而導致的“風”稱爲“內風”,也稱爲“風氣內動”。

寒涼*可以治療熱症,溫熱*可以治療寒症,*味可以發散,*味可以收斂,甘味可以補中,苦味可以瀉火,鹹味可以軟堅,*味可以入肺,*味可以入肝,甘味可以入脾,苦味可以入心,鹹味可以入腎。

中醫所說的內風和現代醫學神經系統的疾病有着密切的關係。如眩暈昏僕、頭搖肢顫、四肢抽搐、肌肉跳動、肢體痙攣、面板搔癢等症狀大多是中樞神經或外周神經功能異常亢進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將內風理解爲各種內在因素導致的神經傳導、支配、控制功能的過度亢進。這樣,對於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就可以從內風的角度入手,找到好的治療方法。

內風的產生除了和肝有着密切的關係外,還和體內的物質有着密切的關係,其中最主要的是血和津液。風的產生,往往是氣壓差所導致的空氣的定向流動,氣壓差越大,風也越大。而體內的血和津液除了滋養人體外,還有着維持人體細胞內外、血管內外壓力平衡的作用。當血和津液減少時,細胞內外、血管內外的壓力平衡便會遭到破壞,這時就會導致體內細胞內外、血管內外物質分子運動加快,從而使人體某些功能異常亢進,最終導致內風產生。

我在臨牀遇到腎虛腰痛的患者,如有嫌煎中*麻煩的,我就叫他們回去買上一些核桃肉,用淡鹽水炒過,每天吃3~5顆,連續服用一個月,也都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所以五味入五臟的理論在臨牀上是經得住考驗的。

內火也叫內熱,中醫上又稱爲“火熱內生”。顧名思義,內火(熱)是和內寒相反的一類由於人體新陳代謝過於旺盛、產熱過多所導致的疾病。產熱過多,對人體而言有絕對過多和相對過多兩種情況。絕對過多是指人體新陳代謝過於旺盛,導致產熱量超過正常的散熱能力所導致的疾病;而相對過多,則是指人體散熱能力下降而導致產熱相對過剩所導致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