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丹蚤孤,從外祖顏真卿學。順宗爲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爲舍人...

習題庫 閱讀(1.36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丹蚤孤,從外祖顏真卿學。順宗爲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爲舍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丹蚤孤,從外祖顏真卿學。順宗爲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爲舍人。新羅國君死,詔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貲號私覿官丹曰使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未行,而新羅立君死,還爲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遊,興學校,民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爲隸。始城州,周十三裏,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遷河南少尹,未至,徙義成*司馬。以諫議大夫召,有直名。

劉闢反,議者欲釋不誅,丹上疏,以爲“孝文世,法廢人慢,當濟以戚,今不誅闢,則可使者唯兩京耳。”憲宗褒美,乃拜晉慈隰州觀察使,封武陽郡公。閱歲,自陳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張職,爲國家費,不如屬之河東,帝從之。徙爲*南西道觀察使。丹計口受俸,委餘於官,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始,民不知爲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則戛而焚。丹召工教爲陶,聚材於場,度其費爲估,不取贏利。人能爲屋者,受材瓦於官,免半賦,徐取其償;逃未復者,官爲爲之;貧不能者,畀以財;身往勸督。置南北市,爲營以舍*,歲中旱,募人就功,厚與直,給其食。爲衢南北夾兩營,東西七裏。以廢主倉十年,丹覆其糧,亡三千斛,丹曰:“吏豈自費邪?”籍其家,盡得文記,乃權吏所奪,召諸吏曰:“若恃權取於倉,罪也。與若期,一月還之。”皆頓首謝,及期無敢違。有卒違令當死,釋不誅,去,上書告丹不法,詔丹解官待辨。會卒,年五*。驗卒所告,皆不實,丹治狀愈明。

太和中,裴誼觀察*西,上言爲丹立祠堂,刻石紀功,不報。宣宗讀《元和實錄》,見丹政事卓然,它日與宰相語:“元和時治民孰第一?”周墀對:“臣嘗守*西,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歿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詔觀察使上丹功狀,命刻功於碑。

(節選自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貲/號私覿官/丹曰使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

B.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貲號/私覿官丹曰/使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

C.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貲/號私覿官/丹曰/使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

D.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貲/號私覿官/丹曰使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

12.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遷,古代指晉升或調動官職,但遷謫、左遷、遷客卻有貶謫、放逐之意。

B.諫議大夫,*古代的官職名,始設於秦朝,專掌諷喻規諫,是朝廷重要的官職。

C.古時對不同身份的人的死說法不同,天子曰薨,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D.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表示年份,如太和、元和等。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韋丹入仕以後,心繫黎民。任*南西道觀察使時,他教老百姓耕田織布,教種茶麥,翻蓋房屋,興修水利,興辦學校,建街興市,德被八州。

B.韋丹爲人率直,正直感言。他反對賣官換錢,主張出使外國者應向朝廷申請費用,提倡嚴明法紀,要求嚴懲謀反的劉闢。

C.韋丹清正廉潔,反對*。他不僅自己“計口受俸,委餘於官”,以身作則,而且清查糧蠹,限期整改,恩威並施。

D.韋丹鞠躬盡瘁,政績卓然。無論身居何職,總能關心民生,忠於朝廷,深得朝野讚譽,於是宣宗下令上報韋丹的功績並刻碑表彰。

【回答】

11.C

12.C

13.A

【解析】

試題分析:

1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應將句子迴歸文字,結合語境理解大意,“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貲號私覿官丹曰使外國不足於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這句話的大意是:按慣例,有誰出使外國,朝廷便給他十個州縣官員的名額,讓他賣官來籌集費用,這種官員叫“私覿官”。韋丹說:“出使外國,費用不足的,應向朝廷申請,怎能有賣官得錢的呢?”他就上疏報告應撥給的費用,皇帝命令有關部門撥給了他。然後再根據句中的一些斷句標誌進行斷句,本句主要藉助句中的名詞(包括專有名詞)、動詞進行斷句,比如“外國”“州縣十官”“私覿官”“丹”“帝”“有司”。斷完之後還要重新讀一遍,看有無講不通的地方或者違反情理的地方。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透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爲、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本句主要藉助句中的名詞(包括專有名詞)、動詞進行斷句,比如“外國”“州縣十官”“私覿官”“丹”“帝”“有司”。

12.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C項中的“諸侯曰崩”錯誤,古時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爲識記A。

【技巧點撥】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點面結合記憶法。不管是在中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還是高考語文文學常識複習,我們都要做到突出重點;同時,還要注重全方位的複習(就是注意相關聯的知識點)。在做高考複習題時,有些知識點往往關鍵節點就在一處,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舉例:如教材所選魯迅的若干篇小說,要記每篇出自何處,很難,若記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餘均出自《吶喊》,便省時易記、事半功倍。其次:再來了解一下,縱橫結合記憶法。因爲每個時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寫作背景也就不相同,從而又形成了橫的聯繫;同一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橫的聯繫。所以我們要把這些縱橫交錯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網,達到快速而牢固的記憶。舉例:如我國古代戲劇史有三個高峯,一是元雜劇四大家加上王實甫,二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這樣縱橫結合加以記憶,*古代戲劇史又何愁記不住呢? 最後:重點了解門別類記憶法。在記憶一些文學常識時,我們可以把所關聯的知識點進行分類,然後在按照相同的知識按一定順序集中在一起強化記憶。可以成:考點分類、風格分類、地位評價分類、文章體裁分類、題材人物分類、等等。舉例:風格流派,如“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婉約派”“豪放派”等。文章體裁,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上述記憶方法並非只能單獨使用,在實際記憶過程中,它們往往是綜合運用的。既是對文學常識的多角度記憶,又是變化了的反覆記憶,其效果自然會更好。

1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A 項,“任*南西道觀察使時,他教老百姓耕田織布,教種茶麥,翻蓋房屋,興修水利,興辦學校,建街興市,德被八州”有誤。選項對應的文字在第一段,原句是“,還爲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遊,興學校,民貧自鬻者,贖歸 之”, 教百姓耕田織布種茶麥興辦學校是人*南西道觀察使之前的事情。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參考譯文】

韋丹字文明,京兆府萬年縣人。韋丹早年就成了孤兒,跟隨外祖父顏真卿學習。唐順宗做太子時,任命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作太子宮內人。新羅國的國君去世,朝廷下詔書授予他司封郎中讓他前去弔唁。按慣例,有誰出使外國,朝廷便給他十個州縣官員的名額,讓他賣官來籌集費用,這種官員叫“私覿官”。韋丹說:“出使外國,費用不足的,應向朝廷申請,怎能有賣官得錢的呢?”他就上疏報告應撥給的費用,皇帝命令有關部門撥給了他。還未出行,新羅國繼位的國君又去世了,他回來任容州刺史。他教老百姓耕田織布,禁止遊手好閒,興辦學校,百姓中有因貧困將自己賣身爲奴的,將他們贖出來讓他們回家,併發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擄掠去作奴僕。開始興建州械,城牆長三十里,屯田二十四處,教百姓種植茶樹、麥子,仁政教化得以廣泛實行,朝廷用諫議大夫的官職徵召韋丹還朝任職,韋丹以正直聞名。

劉闢反叛,議政的官員們主張放過他不加*,韋丹上奏,認爲“在孝文帝時代,法令廢棄,人們輕忽法令,應當用威懾手段來救此危局,現在不*劉闢,那麼朝廷能夠管轄的地區就只剩下京地長安和東部洛陽這兩京了。”這得到了憲宗皇帝的讚揚,他被任命爲晉慈隰州觀察使,封爲武陽郡公。過了一年,韋丹自己上疏陳說所管三州不是重要地區,不值得專設觀察使,給國家增加了開支,不如把這三州劃歸河東管轄,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韋丹調任*南西道觀察使。他按自己管轄的戶口接受俸祿,多餘的都交給官府。他裁汰了所轄八州吃閒飯的官員,沒收了他們的財產。開初,老百姓不知道蓋瓦屋,都是用茅草、竹子蓋茅屋,遇上久旱便戛戛地燒了。韋丹召集工匠教他們做陶瓦,把蓋屋的材料集中在場子上,算了算置辦這些材料花去的費用然後給它估了個出售價,不賺取任何錢。百姓自己能蓋屋的,到官府領取木料和陶瓦,免去他一半賦稅,慢慢地收取材料費;逃亡未回來的,官府替他蓋屋;貧窮蓋不起屋的,送給他材料。他還親自去勸告督促人們蓋屋。開設南北兩個市集,建立*營來駐紮*隊,這年發生旱災,招募百姓參與建設,多給他們工錢,給他們供飯。有在兩座*營之間修建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街,東邊和西邊相距七里路。把廢置的兩場改造爲新的馬棚,使得馬活下來得以不死,有組織人力修築堤壩,護衛*岸,長十二里,開挖涵洞,用以泄洪。總共開挖五百九*口陡塘,課灌溉良田一萬二千頃。有一個官吏主管糧倉十年,韋丹審察庫存的糧食,少了三千斛,韋丹說:“難道這個官吏自己耗費如此之多的糧食嗎?”查抄登記他的家產,得到了全部的賬目。都是當權的官吏強取的。韋丹就召集這些官吏說:“你們仗着權勢從官倉強取糧食,這是犯罪,我和你們約定一個月的時間歸還這些糧食。”這些官吏們都叩頭謝罪,到了限期沒有一個敢違約的。有一個兵卒違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韋丹沒有處死他,把他釋放了。他離去後,上訴狀告發韋丹違法,皇帝下詔將韋丹解送官府等候處理。就在此時,韋丹去世了,終年五*歲。查驗差役告發的事,都不符合實際,韋丹成功治理的情狀越發顯明。

大和年間,裴誼觀察*西,上書要爲韋丹修造祠堂,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績,朝廷沒有答覆。宣宗讀《元和實錄》,看到韋丹政績突出,有一天與宰相談論道:“元和年間,治理百姓誰是第一”?周犀回答說:“我曾任*西太守,韋丹功績卓著,恩澤施及八州百姓,死後四十年,無論老幼對他仍思念不忘。”於是下詔給觀察使上報韋丹的功績,命人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績。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