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說文解字》敘(漢)許慎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

習題庫 閱讀(1.5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說文解字》敘(漢)許慎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說文解字》敘

(漢)許慎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今之諸生競說字解經,稱秦之隸書爲倉頡時書。雲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爲長人持十爲鬥蟲者屈中也若此者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藝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爲祕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採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稽撰其說,將以理羣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鹹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

(選自《說文解字·敘》,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俯則觀法於地     法:現象

B.言孳乳而浸多也   浸:漸漸

C.或頗省改         省:簡化

D.信而有*         信:誠實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

B.與古文或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C.其迷誤不諭           其皆出於此乎

D.其於所不知           爲巡船所物*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闡述文字的起源。作者提到了庖羲氏八卦、神農氏結繩記事、倉頡受鳥獸蹄迒之跡的啓示而造字三種比較有代表*的說法。

B.第二段概括周秦文字的演變。重點論述了小篆和隸書產生的社會背景與原因,字裏行間表現出對字型隸書化的肯定之意。

C.第三段鍼砭時弊,在描述當時種種錯誤的“說字解經”做法基礎上,剖析他們自以爲是、妄自尊大的心理狀態,盡顯批評之意。

D.第四段介紹了文字的巨大意義、著述的態度和著作的體例。“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的做法,體現出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馬頭人爲長人持十爲鬥蟲者屈中也若此者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興役戍,官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

(2)稽撰其說,將以理羣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

【回答】

1.D

2.A

3.B

4.馬頭人爲長/人持十爲鬥/蟲者//屈中也/若此者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

5.①興起役戍,行政事務,監獄案件一天天繁雜起來,開始產生隸書,以求簡便。

②稽考詮釋那些解說,目的在於拿它解釋文字,剖析錯誤,告訴讀者,通達文字構造的深意。

【解析】

1.本題主要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實詞類題目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依據上下文的語意來推導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

D項,“信”,結合句意“至於各種解釋,都是可信而有*據的”分析,譯爲可靠,可信。

故選D。

2.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於文言虛詞類題目,要着眼“意義”和“用法”兩點,“意義”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詞*而言的。解答此題時,需要逐項分析。

A項,皆爲助詞,“的”。

B項,前爲介詞,和;後爲連詞,和。

C項,前爲代詞,他;後爲副詞,表揣測語氣。

D項,前爲代詞,放在動詞或動短語前,組成名詞*短語;後表被動,被。

故選A。

3.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

B項,“肯定之意”錯。原文是“而古文由此絕矣”,於是古文從此不用了。

故選B。

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是先疏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透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

“馬頭人爲長”“人持十爲鬥”句式對稱,“人”前面需要斷開;“此”指的是前面的內容,故“若”前面需要斷開;“不合”“謬於史籀”是表達兩個完整意思的句子,應該單獨成句。其他注意虛詞“也”,結合句意內容斷句即可。句意:“馬頭人”是“長”字,“人持十”是“鬥”字,“蟲”字是彎曲“中”字而成的。類似這種情況很多。這些都同孔子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於大篆。

5.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

(1)“興”,興起;“獄”,監獄案件;“日”,一日日(名詞作狀語);“以”,連詞,表目的,來;“趣”,通“趨”,趨向,奔赴;“約易”,簡約方便。(2)“稽撰”,稽考詮釋;“其”,代詞,那些;“以”,介詞,用;“理”,解釋;“曉”,通知,告訴;“神恉”,文字構造的深意。

【點睛】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學會語法分析推斷。梳理主幹,劃分成分,落實語法功能。將句子主幹梳理好,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句子成分,從而判斷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現象,以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2)組詞造句推斷詞義。文言文中很多單音節實詞的含義在現代漢語中由一個雙音詞來表示。在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併或反義合併或反義並列爲構詞特徵。據此,我們可使用組詞方式猜讀難懂詞義。(3)相似語言結構推斷。古漢語講究語言的工整對仗。文言文中整句較多,駢偶常見。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出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對的特點,據其一可推知其他。(4)語境分析推斷。翻譯既要聯繫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又要聯繫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境。

參考譯文:

古代庖羲氏統治天下的時候,上則觀察星象於天,下則觀察現象於地,又看到鳥獸的紋理和地理的形狀,近則取法於身,遠則取象於物,於是開始作了八卦,用它來表示法定的圖像。至神農時代,用結繩的辦法記錄事物,諸事繁雜,飾僞的事情不斷髮生。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足跡,知道紋理可以互相區別,開始創造了文字。倉頡在開始創造文字的時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畫出它們的圖形,所以叫做“文”。後來形旁聲旁相互結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現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來而逐漸增多的。寫在竹帛上的叫做“書”,“書”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時代,文字逐漸改變成不同形體。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沒有相同的。

到周宣王的時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編寫六經,左丘明寫《春秋傳》,都用古文,字的意義還能夠說明。此後,各國諸侯互相征伐,不服從周天子,他們討厭禮樂妨害自己,於是都廢棄舊時的典章書籍。當時天下分爲七國,各國田畝劃分的制度不同,車路軌道的寬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語言的聲音不同,文字的形體也不同。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丞相李斯就上書建議把這些混亂現象統—起來,廢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書寫形式。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有的稍微進行一些改變或簡化,這就是所說的小篆。這個時候,秦王朝燒燬了經書,廢除了過去的典籍,大量發動隸卒,興起役戍,行政事務,監獄案件一天天繁雜起來,開始產生隸書,以求簡便,於是古文從此不用了。

現在太學的學生都爭着解說文字,闡明經義,妄稱秦朝的隸書就是倉頡時代的文字。他們說,文字是世代相傳的,怎麼會改變呢?竟歪曲地說:“馬頭人”是“長”字,“人持十”是“鬥”字,“蟲”字是彎曲“中”字而成的。類似這種情況很多。這些都同孔子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於大篆。庸夫俗子玩弄他們的所學,不明瞭他們所少見的東西,沒有看到宏通的學者,也沒有明白文字的條例,把舊藝當作怪異,把野言當成寶貝,認爲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奧妙的東西,認爲自己透徹地領會了聖人的深意。這樣迷誤不明,難道不是悖亂嗎!

文字是經藝的基礎,也是*的基礎,前人用它將文化傳給後人,後人用它認識古代文化。我現在編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廣泛地採取通人的意見,至於各種解釋,都是可信而有*據的。稽考詮釋那些解說,目的在於拿它解釋文字,剖析錯誤,告訴讀者(使讀者知道),通達文字構造的深意。分別部類排列,不使雜亂。在這裏,萬事萬物都可以看到,沒有什麼遺漏。那些意義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說明。書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書》是孔氏本;《詩經》是毛氏本;《禮經》、《周官》、《左氏春秋》、《論語》、《孝經》都是古文經。至於那些還不清楚的,只好存而不論了。

知識點:其他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