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訓,年九歲,以父死王事,起復拜朝散大夫、尚輦奉御,賜名忠...

習題庫 閱讀(2.7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訓,年九歲,以父死王事,起復拜朝散大夫、尚輦奉御,賜名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小題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初名訓,年九歲,以父死王事,起復拜朝散大夫、尚輦奉御,賜名忠嗣,養于禁中累年。肅宗在忠邸,與之遊處。及長,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與之論兵,應對縱橫,皆出意表。玄宗謂之曰:“爾後必爲良將。”

河西節度使杜希望謀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輯事,必欲取勝,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聞,詔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衛郎將,專知行*兵馬。是秋,吐蕃大下,報新城之役,晨壓官*,衆寡不敵,師人皆懼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馬而前,左右馳突,當者無不辟易,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衆遂亂。三*翼而擊之,吐蕃大敗。

忠嗣少以勇敢自負,及居節將,以持重安邊爲務。嘗謂人云:“國家昇平之時,爲將者在撫其衆而已。吾不欲疲*之力,以徼功名耳。”但訓練士馬,缺則補之。*中皆日夜思戰,因多縱間諜以伺虜之隙,時以奇兵襲之,故士樂爲用,師出必勝。

玄宗方事石堡城,詔問以攻取之略,忠嗣奏雲:“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過。六載,會董延光獻策請下石堡城,詔忠嗣分兵應接之。忠嗣僶俯而從,延光不悅。及延光過期不克,訴忠嗣緩師,故師出無功。李林甫又令濟陽別駕魏林告忠嗣,稱往任朔州刺史,忠嗣爲河東節度,雲“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徵入朝,令三司推訊之,幾陷極刑。會哥舒翰代忠嗣爲隴右節度,特承恩顧,因奏忠嗣之枉,詞甚懇切,請以己官爵贖罪。玄宗怒稍解。十一月,貶漢陽太守。七載,量移漢東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選自《舊唐書·王忠嗣傳》,有刪節)

11. 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B.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C.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D.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12.下列對加橫線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古代指我國中原地區或在中原地區華夏族建立的*。

B.“頓兵”在古漢語中表示駐屯*隊,也可指停戰,按兵不動。

C.“三司”是指勸農、鹽鐵、度支三個官署。

D.“量移”是唐宋時被貶邊遠地區的官員,遇赦酌情移至近處任職。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忠嗣雄健剛毅、沉默寡言、嚴肅深沉、武略超羣。玄宗因他是將門後代,與他談論兵法,他應答縱橫,出人意料。

B.吐蕃大兵南下,報復新城被佔,王忠嗣率部策馬前進,殺賊數百人,致使賊兵混亂。

C.王忠嗣身居將職時,以守邊爲本職,並不撈取個人功名,只是撫卹*隊,訓練兵馬。

D.王忠嗣在任河東節度使時,曾說過他早年與忠王一同在宮中長大,願意尊奉太子的話,玄宗聽後大怒。

14.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河西節度使杜希望謀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輯事,必欲取勝,非其人不可。

(2)*中皆日夜思戰,因多縱間諜以伺虜之隙,時以奇兵襲之,故士樂爲用,師出必勝。

【回答】

11.B 

12.C

13.D

14.

(1) 河西節度使杜希望謀劃攻取新城,有人說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這件事,若要取勝,非此人不可。(拔、或、材、輯事各佔1分,大意正確佔1分)

(2)*中士卒都日夜思戰,由於王忠嗣常常派遣很多的間諜去偵探胡虜的薄弱地方(漏洞),時常出奇兵偷襲他們,因而士兵樂意爲他所用,每次出兵打仗必勝。(縱、伺、隙、師各佔1分,大意正確佔1分)

【解析】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這段話斷句的標誌有:地名詞,比如“石堡”“吐蕃”,虛詞“也”,代詞“之”,動詞“守”“圖”“失”,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聯繫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石堡城地勢險要堅固,吐蕃舉全國之力守衛它。如果以疲憊之師攻其堅固的城池,必將被敵殺死數萬人,之後戰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請休兵秣馬,觀察勢態發展再奪取它,這是上等計策”。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透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爲、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如本題地名詞,比如“石堡”“吐蕃”,虛詞“也”,代詞“之”,動詞“守”“圖”“失”,藉助這些內容即可斷開。

1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本題C項“三司”在唐代指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三個官署。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爲識記A。

【名師點睛】西漢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經今文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爲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見三有事)。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爲太傅、太師、太保爲三公。秦不設三公。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爲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復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唐代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爲三司,主理刑獄。自永禪以後,武則天當政,以尚書刑部、御史臺、大理寺雜按,謂之“三司”。平時需要注意積累。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D項根據文字最後一節內容“忠嗣爲河東節度,雲‘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徵入朝,令三司推訊之,幾陷極刑。會哥舒翰代忠嗣爲隴右節度,特承恩顧,因奏忠嗣之枉,詞甚懇切,請以己官爵贖罪”可知,這是魏林爲了誣陷王忠嗣,編造的話。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D項根據文字最後一節內容“忠嗣爲河東節度,雲‘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徵入朝,令三司推訊之,幾陷極刑。會哥舒翰代忠嗣爲隴右節度,特承恩顧,因奏忠嗣之枉,詞甚懇切,請以己官爵贖罪”可知,這是魏林爲了誣陷王忠嗣,編造的話。

14.

試題分析:主要重點詞語的翻譯:(1)固定人名官名保留“河西節度使”“杜希”“新城”“忠嗣”, 拔——攻取,或——有的人,材——才能,輯事——完成這件事。(2)縱——派遣,伺——偵探,師——*隊(古今異義詞)。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河西節度使”“杜希”“新城”“忠嗣”;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或”“拔”“縱”等詞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參考譯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原名訓,九歲時,由於父親爲朝廷身死緣故,授爲朝散大夫、尚輦奉御,賜名忠嗣,在禁宮中供養多年。肅宗在忠嗣的家舍裏,與他遊玩交往。等到長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因爲他是兵家子弟,和他討論兵法,應對縱橫,皆出意料。玄宗對他說:“你今後必然爲良將。”

河西節度使杜希望謀劃佔領新城,有人說以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若要取勝,非他不可。希望隨即上奏請求,皇上詔令忠嗣赴河西。攻下新城,忠嗣功績顯著,於是授予左威衛郎將,專管行*兵馬。這年秋天,吐蕃大兵南下,以報復新城被佔,清晨敵*逼近官*,官*寡不敵衆,士兵們都感到害怕。忠嗣於是率領所部策馬前進,左右衝殺,阻擋者無不躲開,衝出又折返,殺死數百人,賊兵開始混亂。三*從兩翼攻擊,吐蕃大敗。

忠嗣年少時以勇敢自負,到了身居將職,又以穩重守邊爲本職。曾對人說:“當國家安定的時候,作爲將領的職責是撫卹*隊而已。我不想讓中原的兵力疲敝,來撈取(求取)個人功名啊。”只是訓練兵馬,缺少份量的一定要補上。*中士卒都日夜思戰,由於常常派遣偵探觀察敵方的薄弱地方,然後出奇兵偷襲,因而士卒喜歡這樣做,師出必勝。 

玄宗正在考慮攻佔石堡城,下詔令徵詢攻戰的方法,忠嗣上奏說:“石堡城地勢險要堅固,吐蕃舉全國之力守衛它。如果以疲憊之師攻其堅固的城池,必將被敵殺死數萬人,之後戰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請休兵秣馬,觀察勢態發展再奪取它,這是上等計策。”玄宗由此不高興。李林甫特別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尋察他的過失。六年,恰逢董延光獻計請求攻佔石堡城,皇上下詔命令忠嗣分兵接應他。忠嗣勉強服從,延光不高興。等到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卻上奏說是忠嗣延緩出兵,因此導致戰事無功。李林甫又命令濟陽別駕魏林誣告忠嗣,聲稱自己過去在擔任朔州刺史,忠嗣任河東節度使時,忠嗣曾經說:“早年與忠王在宮中一起生活,我願意尊奉太子。”玄宗大怒,於是召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詳細審訊他,幾乎被陷害致死。適逢哥舒翰代替忠嗣爲隴右節度,承蒙皇上寵愛,因而上奏說忠嗣爲冤枉,辭語非常懇切,請求以自己的官職來替忠嗣贖罪。玄宗怒氣才稍稍消釋。十一月,忠嗣被貶爲漢陽太守。七年,經權衡後又轉任爲漢東郡太守。第二年,暴死,時年四十五歲。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