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爲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相師...

習題庫 閱讀(2.52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爲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相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爲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此也。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爲過。

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爲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爲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爲閨*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故略陳固陋。

(節選自《報任安書》)

(二)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樑、楚以歸。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爲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爲太史;爲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爲太史令,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於累紲。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夫!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干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爲《太史公書》。

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爲史通子。

贊曰: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節選自《漢書▪司馬遷傳》)

1.以下加點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     剌謬:錯誤

B.用之所趨異也           用:因爲

C.夫《詩》《書》隱約者    隱約:言簡義深

D.其文直,其事核         核:翔實正確

2.下列加點的虛詞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乃喟然而嘆曰

B.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        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

C.居則忽忽若有所亡          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D.以通其狂惑                其正*邪

3.下列各句對課文的理解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司馬遷從任安情意懇切的來信中似乎讀出了抱怨,因爲遭受了宮刑的司馬遷已無力完成任安所囑託的推舉賢才的任務,爲此,司馬遷提筆寫下這封回信。

B.司馬遷原本在黃河邊上的山的南麓過着農耕放牧的生活,四處出遊考察,觀察儒風,學習禮節,遺憾的是未能參加天子的封禪大典,鬱鬱寡歡。

C.司馬遷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隱忍苟活,奮發圖強,着手記述從皇帝開始,直到武帝獲麟爲止的歷史,寫就史學鉅著。

D.《報任安書》從大的段落上看,層次明晰,邏輯*強;但從細節上看,又常常不厭重複。這些小的重複反而給人一種曲折反覆、滔滔不盡之態,更加突出地表現了司馬遷那一腔急於宣泄的悲憤心情。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遷 既 死 後 其 書 稍 出 宣 帝 時 遷 外 孫 平 通 侯 楊 惲 祖 述 其 書 遂 宣佈 焉 至 王 莽 時 求 封 遷 後 爲 史 通 子

5.翻譯

(1)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爲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

(2)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

【回答】

1.A

2.B

3.B

4.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爲史通子

5.(1)我因說話而遭逢這場災禍,深爲鄉里所恥笑。因爲玷污辱沒了祖上,我又有什麼臉面(顏面)再到父母的墳墓上去呢?

(2)小兒雖然不聰明(不才),請讓我完全(全部,全都)編撰先人編撰的歷史材料,不敢缺少(缺失)。

【解析】

1.本題是考查文言實詞的使用,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

A項,剌謬:違背,完全相反。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這難道不是與我自己的願望相違背的嗎?

故選A。

2.本題考查的是文言虛詞的使用。比較兩個句子使用的虛詞意義用法是否相同,解答此類題目時,要在掌握常見虛詞用法及意義的基礎上,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辨析。

A項,乃,前一句:副詞,竟;後一句:副詞,於是;意義不同。

B項,而,兩句相同:連詞,表修飾。

C項,前一句:副詞,就; 後一句:連詞,錶轉折,卻。

D項,前一句:代詞,自己;後一句:連詞,表選擇,是。

故選B。

3.此題考覈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定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爲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覈實這些情節,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B項,“司馬遷原本在黃河邊上的山的南麓過着農耕放牧的生活,四處出遊考察,觀察儒風,學習禮節,遺憾的是未能參加天子的封禪大典,鬱鬱寡歡”表述有誤,張冠李戴。原文“耕牧河山之陽”意思是“在黃河之北、龍門山之南過着耕種畜牧的生活”; “未能參加天子的封禪大典,鬱鬱寡歡”的是他的父親太史公,原文是“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意思是“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參與其事,因此心中憤懣得病將要死去”。

故選B。

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遷既死後”是主謂句,意思是“司馬遷死後”,表意完整,其後斷開;“其書稍出”意思是“他的書漸漸流傳開來”,有主語謂語,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其後斷開;“宣帝時”是用帝王年號表示時間,其後斷開;“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中“遷外孫平通侯楊惲”是主語,“祖”是狀語,“述其書”是謂語和賓語,意思是“司馬遷的外孫平通侯楊惲最先開始陳述司馬遷的著作”,整個句子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其後斷開;“遂”一般用在句首,“焉”是代詞,代指司馬遷的著作,作“宣佈”的賓語,“遂宣佈焉”意思是“於是得以公佈了著作”,表意完整,其後斷開;“至王莽時”用人名錶示時間,意思是“到了王莽的時候”,其後斷開;“求封遷後”是動賓結構,省略主語“有人”,意思是“有人請求封司馬遷的後人”,“爲史通子”省略主語“朝廷”,意思是“於是朝廷封其後人爲史通子”所以“求封遷後”和“爲史通子”之間斷開。

5.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爲主,意譯爲輔,並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1)僕:我,謙辭;口語:古今異義,說話;重:深;爲鄉黨所笑:被動句式,被鄉里恥笑;面目:臉面;丘墓:墳墓。

(2)小子:謙稱自己,我;不敏:不聰明;論:研究、編撰;次:編次;編纂;舊聞:歷史材料;闕:通假字,通“缺”,缺少。

【點睛】

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麼時間、什麼人、什麼事、前因後果、誰說了什麼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爲高考作爲選拔*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幹得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爲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進一步深入和複覈的過程。

譯文:(一)

少卿足下:從前承蒙您給我寫信,教導我用謹慎的態度在待人接物上,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爲己任,情意十分懇切誠摯,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而是追隨了世俗之人的意見。我是不敢這樣做的。 請讓我向您略約陳述淺陋的意見。隔了很長的日子沒有覆信給您,希望您不要責怪。

我的祖先沒有剖符丹書的功勞,職掌文獻史料、天文曆法工作的官員,地位接近於算卦、贊禮的人,本是皇上所戲弄並當作倡優來畜養的人,是世俗所輕視的。假如我伏法被殺,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世人又不會拿我之死與能殉節的人相比,只會認爲我是智盡無能、罪大惡極,不能免於死刑,而終於走向死路罷了!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我向來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地位,使人們會這樣地看待自己。人本來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的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爲他們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

再說,戴罪被侮辱的處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賤的人,往往被人誹謗和議論。我因爲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更被鄉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麼顏面再到父母的墳墓上去祭掃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後,這污垢和恥辱會更加深重啊!因此在肺腑中腸子裏每日多次迴轉,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丟失了什麼;出門則不知道往哪兒走。每當想到這件恥辱的事,冷汗沒有不從脊背上冒出來而沾溼衣襟的。我已經成了宦官,怎麼能夠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巖穴隱居呢?所以只得隨俗浮沉,跟着形勢上下,以表現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導我要推賢進士,這難道不是與我自己的願望相違背的嗎?現在我雖然想自我雕飾一番,用美好的言辭來爲自己開脫,這也沒有好處,因爲世俗之人是不會相信的,只會使我自討侮辱啊。簡單地說,人要到死後的日子,然後是非才能夠論定。書信是不能完全表達心意的,因而只是略微陳述我愚執、淺陋的意見罷了。

(二)

司馬遷生於龍門,(小時候)在黃河之北、龍門山之南過着耕種畜牧的生活。年僅十歲便已習誦古文。二十歲開始向南在*、淮地區遊學,登會稽山,探察禹穴,觀覽九嶷山,在沅水湘水之上泛舟;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兩地的都會研討學問,考察孔子的遺風,在鄒縣、嶧山行鄉*之禮;困厄於鄱、薛、彭城,經過樑、楚之地回到家鄉。

這一年,天子開始舉行漢朝的封禪典禮,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參與其事,因此心中憤懣得病將要死去。他的兒子司馬遷恰巧在這時出使返回,在洛陽見到了父親。太史公抓着司馬遷的手流着淚說: “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後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裹嗎?你繼爲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如今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到泰山封禪,而我不得從行,這是命中註定的啊!我死以後,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要編寫的論著啊。司馬遷低下頭流着淚說:“小兒雖然不聰明,一定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全部完成,不敢有絲毫的缺漏。”太史公死後三年,司馬遷作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摘抄了石室金櫃收藏的圖書檔案。

寫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禍,被關進了監獄。在獄中長嘆道:“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殘廢沒有用了。”事後仔細思量道:“《詩》、《書》的文義之所以含蓄隱約,是作者藉以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終於着手記述從黃帝開始,直到武帝獲麟爲止的歷史。於是蒐集天下散失的歷史故事和傳說,對帝王興起的業績,追本溯源,探究始終,觀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據事實進行論述考訂。略述三代,詳綠秦漢,從黃帝寫起,直到當朝皇帝,著十二篇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全書總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這就是《太史公書》。

司馬遷死後,他的書漸漸流傳開來。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平通侯楊惲最先開始陳述司馬遷的著作,於是得以公佈開來。到了王莽的時候,有人請求封司馬遷的後人,於是封其後人爲史通子。

稱讚說:司馬遷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於序說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華麗,質樸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筆直書,他所記述的史事真實,不做虛假的讚美,不掩飾醜惡的東西,所以稱作實錄。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