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爲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

習題庫 閱讀(1.16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爲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爲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此也。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爲過。

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爲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爲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爲閨*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書不能悉意,故略陳固陋。

(節選自《報任安書》)

(二)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樑、楚以歸。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爲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爲太史;爲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爲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於累紲。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夫!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爲《太史公書》。

贊曰: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節選自《漢書·司馬遷傳》,有刪改)

1.以下加點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與時俯仰俯仰:應付,周旋                     B.無乃與僕私心刺謬乎 剌謬:完全相反

C.夫《詩》《書》隱約者 隱約:言簡義深    D.其文直,其事核核:核心

2.下列加點的虛詞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教以慎於接物 過樑、楚以歸                    B.而用流俗人之言而予不得從行

C.重爲鄉黨所笑 而遷爲太史令                    D.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乃喟然而嘆曰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回復老友任安的一封信。在信中,司馬遷解釋了自己爲何無力完成任安所囑託的推舉賢才的任務並表明志向。

B.司馬遷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隱忍苟活,奮發圖強,着手記述從黃帝開始直到武帝獲麟爲止的歷史,寫就史學鉅著。

C.司馬遷原本在黃河邊上過着農耕放牧的生活,四處出遊考察,觀察儒風,學習禮節,遺憾的是未能參加天子的封禪大典,鬱鬱寡歡。

D.《報任安書》一文融敘事、抒情、議論爲一體,敘事簡潔,情懷慷慨,字裏行間融匯了司馬遷光明磊落之志、憤激不平之氣和曲腸九回之情。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2)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

【回答】

1.D

2.B

3.C

4.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

5.(1)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爲他們在爲什麼而死上有區別。(2)因此,痛苦之情在腸中整天轉來轉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離,若有所失,出門常常不知要到何處去。

【分析】

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看是選擇正確的選項還是錯誤的,別出現因爲審題不清導致正誤錯位,留下遺憾。最好的方法是憑藉知識遷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本題:

D項“其文直,其事核”譯爲:他的文章秉筆直書,他所記述的史事真實不做虛假的讚美。核:真實,實在。

故選D。

2.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爲理解B。解答此類題目要熟練掌握*個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虛詞時要聯繫原句來理解。

本題:

A項,介詞,用/連詞,相當於“而”;

B項,都可錶轉折;

C項,介詞,表被動/動詞,擔任;

D項,竟然/於是;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瞭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後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資訊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後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現問題。

本題:

C項“司馬遷……未能參加天子的封禪大典”錯誤,結合原文“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來看,此處“太史公”是司馬遷的父親,而非司馬遷,所以未能參加封禪大典的是司馬遷的父親。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後要停頓,並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後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後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覆等修辭;尤其要關注“曰”“乎”“於”“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

本題:

畫線句“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譯爲:於是蒐集天下散失的歷史故事和傳說,對帝王興起的業績,追本溯源,探究始終,觀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據事實進行論述考訂。略述三代,詳錄秦漢。此句中,主要抓住幾個謂語動詞,如“網羅”“興”“原”“察”“見”“觀”“論考”“略”“錄”等,每一個謂語動詞都能領起一個句子,其中“原始察終”和“見盛觀衰”爲互文,中間可以不斷,所以正確斷句爲: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

5.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

本題: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譯爲:(1)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爲他們在爲什麼而死上有區別。翻譯時注意得分點:固,本來;或,有的人;於,比;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狀語後置句;用,因爲;……也,判斷句。

(2)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譯爲:因此,痛苦之情在腸中整天轉來轉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離,若有所失,出門常常不知要到何處去。翻譯時注意得分點:是以,因此;居,平日在家;則,往往;若,好像;亡,失去。

【點睛】

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爲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一)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給我寫信,用謹慎地待人接物教導我,以推舉賢能、引薦人才爲己任,情意、態度十分懇切誠摯,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而是追隨了世俗之人的意見。我是不敢這樣做的。請讓我向您略約陳述淺陋的意見。隔了很長的日子沒有覆信給您,希望您不要責怪。

我的祖先,沒有剖符丹書的功勞,職掌文史星曆,地位接近於卜官和巫祝一類,本是皇上所戲弄並當作倡優來畜養的人,是世俗所輕視的。假如我伏法被殺,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世人又不會拿我之死與能殉節的人相比,只會認爲我是智盡無能、罪大惡極,不能免於死刑,而終於走向死路的啊!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我向來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地位,使人們會這樣地認爲。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爲他們生存所依靠的東西不同。……

再說,戴罪被侮辱的處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賤的人,往往被人誹謗和議論。我因爲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又被鄉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麼面目再到父母的墳墓上去祭掃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後,這污垢和恥辱會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腸子每日多次迴轉,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丟失了什麼;出門則不知道往哪兒走。每當想到這件恥辱的事,冷汗沒有不從脊背上冒出來而沾溼衣襟的。我已經成了宦官,怎麼能夠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巖穴隱居呢?所以只得隨俗浮沉,跟着形勢上下,以表現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導我要推賢進士,這難道不是與我自己的願望相違背的嗎?現在我雖然想自我雕飾一番,用美好的言辭來爲自己開脫,這也沒有好處,因爲世俗之人是不會相信的,只會使我自討侮辱啊。簡單地說,人要到死後的日子,然後是非才能夠論定.書信是不能完全表達心意的,只是略爲陳述我愚執淺陋的意見罷了.恭敬地拜兩拜。

(二)

司馬遷生在龍門,在龍門山南麓過着農耕放牧生活。十歲時已能識讀古文著作。二十歲南遊*淮,他登上會稽山,探訪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遣跡,泛舟沅、湘水間。北渡汶水、泅水,在齊、魯之都研討學業,觀察孔子教化的遣風,還在鄒嶧學習鄉*禮節;在遊歷蕃、薛、彭城等地的時候,一度遭受危困,經過樑、楚之地後回到長安。

這一年,天子開始舉行漢朝的封禪典禮,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參與其事,因此心中憤懣得病將要死去。他的兒子司馬遷恰巧在這時出使返回,在洛陽見到了父親。太史公抓着司馬遷的手流着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後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裏嗎?你繼爲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如今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到泰山封禪,而我不得從行,這是命中註定的啊!命中註定的啊!我死以後,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要編寫的論著啊。”司馬遷低下頭流着淚說:“小兒雖然不聰明,一定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全部完成,不敢有絲毫的缺漏。”太史公死後三年,司馬遷作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摘抄了石室金櫃收藏的圖書檔案。

寫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禍,被關進了監獄。在獄中就長嘆道:“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殘廢沒有用了。”事後仔細思量道:“《詩》《書》的文義之所以含蓄隱約,是作者藉以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終於記述陶唐以來,直到武帝獲麟那一年爲止的歷史,從黃帝開始寫起。於是蒐集天下散失的歷史故事和傳說,對帝王興起的業績,追本溯源,探究始終,觀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據事實進行論述考訂。略述三代,詳錄秦漢,從黃帝寫起,直到當朝皇帝,著十二本紀作了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全書總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這就是《太史公書》。

贊曰:司馬遷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於序說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華麗,質樸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筆直書,他所記述的史事真實不做虛假的讚美,不掩飾醜惡的東西,所以稱作實錄。

知識點:*古代文學 西漢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