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造句>

“明德慎罰”寫句子,用明德慎罰造句

造句 閱讀(9.11K)

因此,西周前期的統治者還頗注意敬天保民,克勤克儉,明德慎罰

西周時期,周公提出“明德慎罰”,後經孔、孟、董仲舒等人加工爲“德主刑輔”,成爲封建社會的法制原則。

並提出明德慎罰原則,要求以德爲指導,力求做到刑罰得中,從而緩和了周初尖銳的階級矛盾,造就了“成康之治”。

武王克商、殷周*之後,周公鑑於紂王失德亡國的教訓,提出‘明德慎罰‘的口號,要求統治者‘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奠定了人本主義的基礎。

在中華民族天人合一、人*本善、明德慎罰的思維方式影響下,*古代從周朝到清朝,實行了死刑緩期執行的制度。

所以到了周王朝,周公對成王的教誨便成了“明德慎罰”、“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配流刑的出現是封建統治者“明德慎罰”傳統思想的反映,體現了唐宋之際社會的重大變革。

西北政法大學付玉明副教授認爲*古代法律中的明德慎罰、德主刑輔思想,均可作爲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文化淵源。

“無刑”的具體方式是“明德慎罰”———崇尚德政,慎施刑罰,惟敬王刑,以成三德。

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漢時則明確提出“德主刑輔”的思想,並強調“使之以和”。

它肇始於西周時期周公提出的“明德慎罰”,中經春秋戰國儒家傳揚的“爲政以德”,形成於董仲舒的“德主刑輔”。

明德慎罰造句

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明德慎罰”。

人*本善、明德慎罰的思維方式影響下,*古代從周朝到清朝,實行了死刑緩期執行的制度。

“刑法者,國之重器也”,先賢們從歷代興衰中總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諺,在此種情勢下,也有拿出來再學習的必要了。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提出“寬惠柔民,定四民之局”和慎用其六柄的治國思想,就是在周朝明德慎罰以九職任萬民的思想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

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漢時則明確提出“德主刑輔”的思想,並強調“使之以和”。.

從這種見解出發,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罰”的主張。

周公強調的核心觀點,就是後世經常重複的“明德慎罰”——這四個字,構成了《康誥》的主題詞。

據說一代名臣魏徵就經常拿“明德慎罰”、“惟刑恤哉”之類的聖賢之言告誡唐太宗,唐太宗對此也深表贊成,而且在實際行動上也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

在中華民族天人合一、人*本善、明德慎罰的思維方式影響下,*古代從周朝到清朝,實行了死刑緩期執行的制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