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22.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請根據閱讀後感...

習題庫 閱讀(2.99W)

問題詳情:

22.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請根據閱讀後感...

22.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請根據閱讀後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除詩歌外文體不限;必要套作,不得抄襲。

【回答】

行而知之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認爲,一個人,行的路多了,自己的素養就會得到提升,自己通曉的哲理,也就會愈來愈多。

路,在我們腳下,如果我們不出去走一走,我們有可能認爲這就是世界。祖國河山大好,碧海藍天。有的時候,並不是我們不想出去走走,而是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這樣那樣所謂的藉口,推遲了,耽擱了一次又一次的本該屬於我們年輕人的旅行,耽擱了一次又一次的本該屬於我們年輕人的時光。

請趁年輕行而知之。一個人,領略了祖國的山川河流,才能知道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個人,領略了祖國的西部風光,才能知道原來在我們國家還能有那麼美的西域風情;一個人,領略了祖國的貧困地區,才能知道原來我們國家的國情不容樂觀。我們有着年輕的資本,請趁年輕行而知之。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正是因爲走了那麼多的路,纔會有驚世駭俗的思想及著作,這種精神是令我們敬佩的,我們又有何理由荒廢青春的時光呢?

請趁年輕行而知之,你能走的更遠,你能知道的更多。行而知之,你會知道夕陽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美麗景象;你會知道美麗的*虹永遠都是那麼可望而不可即;你會知道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美麗景觀。年輕人,世界是一本書,而我們所在的也只是書中的一頁而已。世界那麼大,我們走的路多了,我們學到的東西就會越多。

請趁年輕行而知之。趁我們年輕,請多去*西部欠發達地區走一走,看一看,看一看那裏的人們是怎麼樣生活的,看一看我們和他們相比是何等的幸福,看一看我們究竟和有什麼樣的理由去抱怨今天生活的不容易,學習的壓力,工作的困難。趁我們年輕,請多去那些貧困山區,去給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支教,你會發現,你收穫的不止是一丁點的經歷。當你看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時,當你看到的那些孩子們看到你新奇手機的驚訝時,當你看到那些孩子們渴望走出大山堅定的信念時,你一定會收穫感動,收穫與那些孩子們地久天長的友誼,而這些,都是要我們去外面走走,去外面去發現,去外面去學習纔會獲得的。你會知道,在*,永遠都會有這麼一些平時不會在電視中,不會在報紙中,不會在網絡中出現的地方,人物。如果你不出去走一走,你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知道這些的,豈不遺憾?

行而知之,我們有年輕的傲氣。多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與其在家中上網,與其與好友在外聚會何不趁年輕多出去走一走,請記住,你收穫的,永遠會比你想象中的更多!你學到的,永遠是那些書本上不會提及的!朋友們,請趁年輕,行而知之!

【解析】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名言*句類材料作文。名言*句材料作文的審題,一般要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捕捉關鍵語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組成,關鍵語或出現在材料中,或設定在要求裏,抓住這些關鍵語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及命題意圖。新材料作文中的關鍵語往往是命題者在陳述對象、突出中心時特別強調或反覆出現的詞句,是命題者或材料中有關評議*語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題者的情感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難窺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裏。抓名言*句的關鍵詞句,結合社會時代背景解讀名言*句,由表及裏把握名言*句中所蘊含的哲理,及其隱含義,挖掘出喻意。3.善於由此及彼。在名言*句隱含義的範圍內,由此及彼,結合社會現實多角度立意。本則材料中,名言的表層含義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知”是認知認識,“行”即行動實踐。立意時可分三個角度:(1)強調“知”的重要*。“知”可解讀爲對自己的認知,對客觀世界的瞭解或者是目標理想的。“知” 是“行”的前提。以知爲指導的行才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動都是盲目的。(2)強調“行”的重要*,“行”就是行動實踐。“知”需要行來驗*,脫離了行“知”就是空知。(3)“知” “行”同等重要,應做到知行合一。人有了目標理想,並要爲其付諸行動,才能達成目標,實現理想,仍有了對自己的認知,並修養心*,做最好的自己,人有了對客觀世界的瞭解,並付諸行動,才能改造世界,創造未來。

【考點定位】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能力層級爲表達運用E。

【典例拓展】名言*句,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歷史紀錄的,經過實踐所得出的結論或建議,以及*世的比較有名的言語。廣泛上來說就是有意義,向人們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話,名人所說的諺語、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句。這類新材料作文,命題者往往提供與寫作者道德修養或學習生活的某一方面緊密相關的名言*句(一句一段或幾句幾段)作爲作文題,審題的關鍵在於理解給予的名言或話語的深刻含意。名言*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義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強的隱喻*或象徵*。如果就事論事,就只能觸及皮毛,得到一個膚淺的認識,想要滲透其中深層的哲理,就要善於由表及裏,深入挖掘內在含義,從中悟出與生活相關的道理,構思時可就人生的某一個側面寫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時可巧借意象作爲載體以形象說理,以此作爲立論的切入點。比如,2010年高考山東卷:“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影構成的。——列夫·托爾斯泰。請根據閱讀後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這道作文題所給材料就是一句名言,審題時抓住名言中的關鍵詞“光明和*影”,從中悟出“光明”的比喻義“正義的或有希望的”,“*影”的比喻義“心理上不夠開朗樂觀,感到壓力纏身;還指心靈與修養方面的弱點或不順利的生活境遇等,如人生的逆境、挫折等”。由此入手,該材料作文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立意了。 如果是多則名言*句,審題時要善於全面準確,從不同的名言*句中挖掘其內在的相同點,在相同之處立意;也可以“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從中選擇一個角度立意。

知識點:材料作文

題型:作文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