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文言文文字閱讀晁君成詩集敘蘇軾“達賢者有後,張湯是也。”張湯宜無後者也。“無其實而竊其名者無後,揚雄是也。”揚...

習題庫 閱讀(1.68W)

問題詳情:

文言文文字閱讀晁君成詩集敘蘇軾“達賢者有後,張湯是也。”張湯宜無後者也。“無其實而竊其名者無後,揚雄是也。”揚...

文言文文字閱讀

晁君成詩集敘

蘇軾

“達賢者有後,張湯是也。”張湯宜無後者也。“無其實而竊其名者無後,揚雄是也。”揚雄宜有後者也。達賢者有後,吾是以知蔽賢者之無後也。無其實而竊其名者無後,吾是以知有其實而辭其名者之有後也 。賢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絕民也。名者,古今之達尊也,重於富貴,而竊之,是欺天也。絕民欺天,其無後不亦宜乎!故曰:達賢者與.有其實而辭其名者皆有後。吾常誦之云爾。

乃者官於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諱端友者,君子人也。吾與之遊三年,知其爲君子,而不知其能文與詩,而君亦未嘗有一語及此者。其後君既歿於京師,其子補之出君之詩三百六十篇。讀之而驚曰:嗟夫,詩之指雖微,然其美惡高下,猶有可以言傳而指見者。至於人之賢不肖,其深遠茫昧難知,蓋甚於詩。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詩,則其所謂知君爲君子者,果能盡知之乎。君以進士得官,所至民*之,惟恐其去。然未嘗以一言求於人。凡從仕二十有三年,而後改官以沒。由此觀之,非獨吾不知,舉世莫之知也。

君之詩清厚靜深,如其爲人,而每篇輒出新意奇語,宜爲人所共愛,其勢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而其子補之,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將必顯於世。吾是以益知有其實而辭其名者之必有後也。昔李郃爲漢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館於郃。郃以星知之。後三年,使者爲漢中守,而郃猶爲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學隱德之報,在其子固。《詩》曰:“豈弟君子,神所勞矣。”

(選自《蘇軾文集》,有改動)

【注】①豈弟(kǎi tì):即“愷悌”,和樂平易。

9.對下列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與之遊三年                遊:交往

B.博辯俊偉,絕人遠甚          絕:超過

C.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        微服:改變常服以避人耳目 

D.其博學隱德之報,在其子固    報:回覆

10.下面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有名望的人,是通達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不僅百姓賴以生存,而且有傑出的後代。

B.新城令晁君行事正派,從不求別人做一件事,前後做官二十三年,可惜剛剛給他加官,就去世了。

C.晁君兒子晁補之,對於各種文體無所不能,學識淵博,文思辯捷,人物英俊,氣度宏偉,卓越不凡,因而英明顯世。

D.作者認爲,張湯是通達賢德的人,晁君成、李郃是有真才實學而不享其名的人,他們都有傑出的後人。

11.翻譯句子

(1)賢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絕民也。

(2)詩之指雖微,然其美惡高下,猶有可以言傳而指見者。

(3)至於人之賢不肖,其深遠茫昧難知,蓋甚於詩。

12.作者認爲晁君成“有其實而辭其名”,請依據文章內容分別簡要概括“有其實”“辭其名”理由。

                                                                                        

【回答】

9.D

10.C

11.(1)賢人是百姓依靠他來生存的人,(蔽賢者)卻矇蔽他,這是斷絕百姓的生路啊。

(2)詩歌的旨意雖然隱晦,但它美妙高明之處,還是有可以用語言表達、指明的。

(3)至於一個人是賢能還是不才,他的(思想)是深刻還是愚昧,難以知曉,(這)大概比(理解)(他的)詩歌更困難啊。

12.①有其實:晁君成的詩歌清淡,溫厚,深遠,語言清新,語意新奇。 ②辭其名:晁君成隱藏自己的才能。

【解析】

試題分析:

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實詞含義掌握情況。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考課內”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運用聯想,聯想已學過的課文中的詞句。還有可以聯想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和成語,此外,還要注意古代漢語中通假字、偏義複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四種情況。本題,D項, “其博學隱德之報,在其子固”大意理解是“他學問淵博德行隱蔽的回報,應在他兒子李固身上”。可見“報”的含義是“回報”。故選D。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0.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內容要點的把握能力。把握文言文內容要點,一定要通讀全文,在整體上把握文字的意思,然後把各選項表述的內容和文字逐一對照,判斷正誤。判斷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選項中語言與文字的細微差別,命題者常透過改變敘述的方式和語言上細微差別等來設定一些干擾項。 本題,C項,“將必顯於世”的正確理解是“他一定會顯名於世”,而不是“因而英明顯世”。故選C。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11.本題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此類題型,考生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爲主,意譯爲輔,翻譯時要注意一些重要的、特殊的文言現象,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翻譯時,(1)句,“所以”、“絕民”、判斷句,各1分;(2)句,每小句1分;(3)句,每小句1分。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12.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觀點態度能力。解答此類題,一定要通讀全文,在整體上把握文字的意思,然後根據題幹迴歸文字,劃定答題區域,篩選概括相關資訊即可。本題,晁君成“有其實”“而辭其名”,原文回答是“君之詩清厚靜深,如其爲人,而每篇輒出新意奇語,宜爲人所共愛,其勢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意思是“他的詩作清淡溫厚而又深遠,就像他的爲人一樣,而每篇都能寫出新的意境,造出奇美的詞句,定會得到大家的喜愛。”所以“有其實”是說:晁君成的詩歌清淡,溫厚,深遠,語言清新,語意新奇;“辭其名”是說:晁君成隱藏自己的才能。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參考譯文:

通達賢德的人一定會有有作爲的後代,張湯就是這樣的人。張湯本來是應該沒有後代的。沒有真才實學而竊取虛名的人不會有有作爲的後代,揚雄就是這樣的人。揚雄本來是應該有傑出後代的。通達賢德的人有傑出的後代,我因此知道壅蔽賢者的人就不應該有傑出的後代。沒有真才實學而竊取虛名的人不該有傑出的後代,我因此知道有真才實學而不享其名的人會有傑出的後代。賢德的人,是民衆賴以生存的人,而壅蔽扼止賢能的人,就是要堵絕百姓的生路。有名望的人,是古往今來通達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有人看重名望所帶來的富貴,於是竊取了這個名聲,這是欺騙上天。堵絕百姓的生路,欺矇上天的神明,因此他不會有賢明的後代,這難道不應該嗎!所以說:賢達的人和有真才實學而不享其名的人都會有傑出的 後代。我常常這樣說。

過去我曾經任職於杭州,杭州新城縣令晁君字君成名 叫端友,是一個君子。我和他交往了三年,只知道他行事很正派,卻不知道他能寫文章和詩,而他也從沒有提到一句寫詩作文的事。後來晁君在京師去世,他的兒子晁補之拿出他的三百六十篇詩給我看。我讀後深感驚訝,感慨地說:“啊呀,詩歌雖然不是高談大論,然而它的美好醜惡、高明低劣,還是能夠指明說清的。至於一個人究竟是賢能還是平庸,他的器量宏遠還是愚昧,恐怕比了解詩的優劣高下更難。至今我還不知道他能作詩,那麼我一向以爲他是君子,又怎能真正瞭解他的一切 呢?晁君以進士的身份得到官職,所到之處,百姓都能安居樂業,因此生怕他離任而去。但他從來沒有求別人做過任何一件事。他做官前後二十三年,剛剛給他加 官,就去世了。以此看來,不僅僅是我不瞭解他,所有的人都不瞭解他。

他的詩作清淡溫厚而又深遠,就像他的爲人一樣,而每篇都能寫出新的意境,造出奇美的詞句,定會得到大家的喜愛。如果不是他自己深藏不露,人們一定會發現並欣賞它們。他的兒子晁補之,對於各種文體無所不能,學識淵博,文思辯捷,人物英俊,氣度宏偉,超過一般人很遠,他一定會顯名於世。我因此知道那些有真才實學而不享其名的人一定會有傑出的後代。當年李郃 做漢中郡迎送賓客的小吏,漢和帝派遣了兩個 使者改換民服到蜀中去,途中就在李郃的館舍中住下。李郃通 過觀察*知道了他們的身份。過了三年,當時來的使者 擔任了漢中郡太守,而李郃依舊是迎送賓客的小吏,沒有人瞭解他的真才實學。他學問淵博德行隱蔽的回報,應在他兒子李固身上。《詩經》說:“平易的君子,是天 神的賜與。”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