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25分)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祁海:爲人類抗病毒疫苗尋找新靶點劉苗苗...

習題庫 閱讀(1.09W)

問題詳情: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25分)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祁海:爲人類抗病毒疫苗尋找新靶點劉苗苗...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祁海:爲人類抗病毒疫苗尋找新靶點

劉苗苗

要把清華大學醫學院祁海教授的研究方向給非*人士講清楚,是件困難的事情。不過,祁海11歲的兒子祁思遠會這樣跟同學介紹他的工作:“我爸爸會幫小老鼠治病。”

實驗小老鼠與人的生命特徵有諸多相似之處。祁海的真正目的不是給小白鼠治病,而是研究小白鼠免疫系統的執行機制,爲人類預防疾病找到可*控的“靶點”,讓人類能透過疫苗及時阻止病毒或者細菌對人體健康的侵襲和危害。

祁海一直都在研究機體的免疫系統如何透過產生保護*抗體來抵禦、防止病原入侵。長期的努力使他在細胞免疫學這一領域有自己的特*,取得了一系列創新*的研究成果。

2006年,祁海第一次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首次向世界表明,樹突狀細胞可以在體內爲B細胞活化直接提供抗原,從而爲靶向調節樹突狀細胞而誘導抗體疫苗的新方向,提供了重要啓示。

2008年他又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用可視化的直觀手段首次*,人類體液免疫缺陷疾病的相關分子SAP,可透過調控T-B細胞的相互作用,發揮免疫調節功能,對人類理解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有趣的是,在免疫學上卓有建樹,恰恰是祁海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回想走過的路,他覺得在大學和研究生選*,以及畢業找工作等人生的重要岔道口,自己都曾做了“不得不做的選擇”,而後才化被動爲主動。

受畢業於*醫科大學的父母影響,祁海從小喜歡醫學和生物學,愛問“爲什麼”,但是在報考*醫科大學時,因受第一外語非英語的限制,他不能上當時嚮往的基礎醫學研究*,而是改修臨牀醫學。

1996年畢業時他被分配到*阜外醫院做心內科醫生。但報到那天,祁海提出了辭職申請。“那一刻,我還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但知道不喜歡做什麼。”他回憶說。

祁海爲自己做了兩手準備——要麼“下海”,要麼出國讀研究生。

在複習考試的準備過程中,他報名參加了新東方的英語輔導班。在那裏,看着衆多學子揮汗如雨刻苦複習,祁海的心頭爲之一震。從未對未來有詳細規劃的他,第一次被同齡人爲未來奮鬥的拼勁打動。最終,他被美國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醫學院錄取,出國留學。

然而,與同班同學相比,他這個唯一的*留學生,不僅英語底子薄,而且缺乏基礎醫學研究的基本知識體系,並不受導師們歡迎。在雙向選擇中,他屢屢碰壁,最

後不得不跟隨一位新任導師,研究自己上大學時最不喜歡的免疫學。


重新建構免疫學基礎研究的知識體系,培養基礎研究必備的實驗能力是當務之急。祁海還記得留學之初的日子,他逼着自己一個月必須“生啃”200多篇學術論文。看得懂、看不懂的都在那些時日裏,一點一點積累着,直到發生質變——他最感索然無味的免疫學,似乎“整容”了,不再令人生厭,反而成了與他如影隨形的“伴侶”。

他成了免疫實驗室裏最勤奮的學生之一,每晚都要過了午夜纔去休息。畢業時他成了不折不扣的優秀博士生,被全球最好的免疫研究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傳染病與變態反應病研究所聘爲博士後研究員。

但祁海很快又面臨新的“不得不做的決定”。

博士後工作完成後,祁海當時的理想工作是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他從衆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爲進入最終面試的3人之一,但因評審環節專家意見不一,已經空缺了3年的教職仍然以空缺告終。

祁海不得不另做選擇。2008年他回國探親,拜訪了剛剛回國接手清華大學生命學科建設的施一公先生。這一次會晤,讓祁海決定回到清華大學來繼續自己的科研生涯。

2009年回國後,祁海組建了自己的研究組,繼續研究細胞免疫學。2013年祁海研究組的新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結束了*細胞免疫學研究缺乏“*聲音”的歷史,促進了*同行對*相關研究的關注。

祁海也因卓越的貢獻,收穫多項榮譽。如2014年獲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人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3年成爲科技部“973”計劃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並獲“學術新人獎”,2010年榮獲教育部2009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等。

每當和學生談起自己的這些經歷,祁海總會感慨地說:“有時候不得不做的選擇,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選自《瞭望》,有刪改)

【相關連結】祁海教授一直致力於研究免疫應答中的細胞動態與調節,尤其關注對體液免疫保護至關重要的多細胞交互作用機制。繼2006年在《科學》揭示B細胞受樹突狀細胞活化和2008年在《自然》報道SAP分子調控T-B細胞相互作用之後,這一新成果是他對該領域研究的又一重要貢獻。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祁海教授已經爲人類預防疾病找到了可*控的“IE點”,讓人類能透過疫苗及時阻止病毒或者細菌對人體健康的侵襲和危害。

B.2008年他又在英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用可視化的直觀手段首次*,人類體液免疫缺陷疾病的相關分子SAP,發揮免疫調節功能。

C.祁海教授認爲自己在很多重要的人生時刻都曾做了“不得不做的選擇”,雖然經歷了很多磨礪,但最後終究蛻變,化被動爲主動。

D.祁海教授拜訪了接手清華大學生命學科建設的施一公先生。出於愛國的原因,這一次會晤,讓祁海決定回到清華大學繼續自己的科研生涯。

E.逼着自己一個月必須“生啃”200多篇學術論文使祁海教授最感索然無味的免疫學,似乎“整容”了,不再令人生厭,然而成了與他如影隨形的 “伴侶”。

(2)文章在中間寫到祁海教授曾經報名參加了新東方的英語培訓班,這有什麼作用?(6分)

(3)祁海教授一生中有多次面對“不得不做的決定”,請概括文中具體寫了哪幾次。(6分)

(4)祁海教授總會感慨地說:“有時候不得不做的選擇,反而是最好的選擇。”請結合文字和自己的經歷,說說你的理解。(8分)

【回答】

11.

(1)選E給3分選C給2分,選B給1分,選A.D不給分(A.未然變已然,去掉“已經”纔是正確的;B.雜糅,根據第四、五段內容,應該是《自然》雜誌;D.無中生有,文中沒有提到“愛國”原因)

(2)在結構上承上啓下。(2分)①承接上文表明一開始並不是“主動”而是“被動”的引出下文。(2分)②爲下文寫祁海教授會在後面的“不得不做的決定中變得“主動”努力”指明原因(2分)

(3)①大學選擇*的時候,不得不選擇臨牀醫學。(2分)②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醫學院讀研究生的時候,不得不研究自己上大學時最不喜歡的免疫學。(2分)③2008年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的理想工作沒有爭取到,這讓祁海不得不決定回到清華大學來繼續自己的科研生涯。(2分)

(4)①祁海教授人生的許多關口都面對“不得不選擇”的命運。但最終也取得了成功,結束了*細胞免疫學研究缺乏“*聲音”的歷史,促進了*同行對*相關研究的關注。(3分)②命運有不可預測*,可以主動培養興趣,化被動爲主動。(2分)③當生命面對困境的時候,只要自強不息,就有可能突破生活的桎梏。(3分)(適當聯繫自己的經歷談感悟)

知識點:實用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