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純粹理*批判》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1.66W)
《純粹理*批判》經典語錄
本書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爲特殊和重大的鉅著,它改變了整個西方哲學前進發展的方向和進程。康德花了11年的時間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是:透過對理*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和必然*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其使命是爲真正的、作爲科學的形而上學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全書約有40餘萬字,除了序言和一個總的導言外,分爲“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 。中譯本是直接從德文原本由*曉芒翻譯、楊祖陶校訂,其譯文精良,堪稱佳作。書後還附有德漢術語索引、漢德術語對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經典語錄

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

經驗雖然告訴我們某物是如此這般的狀況,但並不告訴我們它不能是另外的狀況。

I had to deny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faith. 我不得不懸置知識,以便給信仰騰出位置。

在人類認識自然過程中,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

透過我們被對象所刺激的方式來獲得表象的這種能力(接受能力),就叫作感*。

理*的批判最終必然導致科學,與此相反,理*不經批判的獨斷應用則會導向無根據的、人們可以用同樣明顯的截然相反的主張與之對立的主張,從而導致懷疑論。

“我們所確信深知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們終究會死去。” 作爲死亡,似乎是從看到其他事物的消亡中得到的經驗。 然而這個命題確是一個必然的命題。 然而或許會有人說,類似於以諾那樣的人到底存不存在什麼的吧,所以終究這還是一個所謂“還沒有發現例外”的經驗判斷吧。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以經驗開始,這是無可置疑的;因爲認識能力受到激發而行動,如果這不是由於對象激動我們的感官,一方面由自己造成表象,另一方面使我們的知*行動運作起來,對這些表象加以比較,把它們聯結起來或者分離開來,並這樣把感*印象的原始材料加工成叫做經驗的對象的知識,那又是由於什麼呢?因此在時間上,我們沒有任何知識先行於經驗,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

視其爲真,或者判斷的主觀有效*,在於確信(它同時又是客觀有效的)的關係中有如下三個層次:意見、信念和知識。意見是一種被意識到既在主觀上、又在客觀上都不充分的視其爲真。如果視其爲真只是在主觀上充分,同時卻被看做在客觀上是不充分的,那麼它就叫做信念。最後,主觀和客觀上都是充分的那種視其爲真就叫做知識。 讀書的樂趣之一就是發現你與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偶爾想到了一起。早在讀純批之前很久我就想到了知識和意見的...

形而上學的真正路徑不是跟雜亂無邊的經驗對象打交道,而是從理*本身出發,並且至於理*本身產生對話。這纔是形而上學的根基,不可拔除。

我們的知識產生自心靈的兩個基本來源,其中第一個是接受表象的能力(印象的感受*),第二個是透過這些表象認識一個對象的能力(概念的自發*); 透過前者,一個對象被給予我們,透過後者,該對象在與那個(僅僅作爲心靈的規定的)表象的關係中被思維。因此,直觀和概念構成了我們一切知識的要素,以至於無論是概念沒有以某些方式與它們相應的直觀、還是直觀沒有概念,都不能提供知識。 這二者要麼是純粹的,要麼是經驗*的。如果其中包含有感覺(它以對象現實的在場爲前提條件),它們就是經驗*的;但如果表象未混雜任何感覺,它們就是純粹的。

形而上學是一種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知識,它完全超越了經驗的教導,確切地說憑藉的僅僅是概念(不像數學憑藉的是將概念運用於直觀),因而在這裏理*自己是它自己的學生;儘管形而上學比其餘一切科學都更爲古老,而且即使其餘的科學統統在一場毀滅一切的野蠻之深淵中被完全吞噬,它也會留存下來,但迄今爲止命運還不曾如此惠顧它,使它能夠選取一門科學的可靠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