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劉勰說得好:“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無論繁簡,要是拿“無可削”“...

習題庫 閱讀(7.94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劉勰說得好:“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無論繁簡,要是拿“無可削”“...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劉勰說得好:“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無論繁簡,要是拿“無可削”“不得減”作標準,就都需要提煉。但是,這提煉的功夫,又並不全在下筆時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幾個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寫出的時候並沒有大費什麼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來自生活,發諸真情,做到繁簡適當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顧炎武引劉器之的話說:“文章豈有繁簡耶?昔人之論,謂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於自然,而有意於繁簡,則失之矣。”

現今,創作上有一種長的趨向:短篇向中篇靠攏,中篇向長篇靠攏,長篇呢,一部、兩部、三部”…當然,也有長而優、非長不可的,但大多數不必那麼長,確有“水分”可擠,作品寫得過長,原因很多,首先是對生活的提煉亦即藝術概括的問題,但藝術手法和語言表達的欠洗練也足不容忽視的一條,簡而淡,繁而冗,往往兩病兼具,有的作品內容確實不錯,因爲寫得拖沓累贅,讀起來就像是揹着一塊石板在劇場裏看戲,使人感到吃力、頭疼。而讀大師們的名著呢,卻有如順風行船,輕鬆暢快。

感此,提倡簡練爲文,重議文章繁簡得失這個老題目,也許並不算得多餘。

5.下列選項中,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 內容充實,詞句做到“無可削,不得減”,這樣的文章纔算是好文章。

B. 只要來自生活,發諸真情,那寫文章就容易做到繁簡適當。

C. 對生活的提煉不夠,以及藝術手法和語言表達的欠洗練是文章有“水分”的原因。

D. 雖然文章是辯*地看待寫文章的繁與簡的問題,但選段主要是提倡簡練爲文。

6.下列選項中的比喻,解說不正確的· 項是

A. “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比喻文章的繁簡要視內容和表達的需要而定。

B. “水分”比喻“現今,創作上有一種長的趨向”,即把文章刻意拉長。

C. “揹着一塊石板在劇場裏看戲”比喻讀拖沓累贅的文章使人吃力頭疼。

D. “順風行船”比喻讀大師們的名著讓人輕鬆暢快,是一種愉悅的享受。

7.畫線句中的“提煉”包含哪幾層意思?請結合上下文簡要概括。

【回答】

5.B

6.B

7.(1)下筆事的字斟句酌;(2)對寫作素材的提煉,要“來自生活,發諸真情”;(3)藝術手法的熟練運用;(4)語言表達上要力求洗練。

【解析】

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意理解類試題,考生要注意認真研讀文字作答,B. 只要來自生活,發諸真情,那寫文章就容易做到繁簡適當。根據對文意的理解選項說法過於絕對。

點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覈,錯誤類型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範圍、強拉因果等。考覈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

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意理解類試題,考生要注意認真研讀文字作答,B. “水分”比喻“現今,創作上有一種長的趨向”,即把文章刻意拉長。根據對文意的理解並非所有的文章都可以的拉長,另外此處說拉長的文章有“水分”不是比喻。

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句子含義類試題,考生要注意結合對文字的理解作答,本題可以作答爲,下筆事的字斟句酌;對寫作素材的提煉,要“來自生活,發諸真情”;藝術手法的熟練運用;語言表達上要力求洗練。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