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人物品評在我國發軔甚早。《尚書》中“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把人分...

習題庫 閱讀(9.65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人物品評在我國發軔甚早。《尚書》中“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把人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人物品評在我國發軔甚早。《尚書》中“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把人分爲正直、過於剛強和過於柔弱三類。《詩經》有對“君子”品德之良善、神態之莊重、胸懷之寬廣、威儀之顯赫的讚歎。春秋時叔孫豹提出著名的“三立”說,認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既爲士人提出了實現人生價值的目標,也隱含着對不同人物的品評。

    先秦諸子從各自學說出發,對人物個*修養或境界進行品評。孔子重視“知人”,根據德行修養將人物分爲“中行”“狂者”“狷者”“鄉愿”四等,強調“聽其言觀其行”。孟子提出透過眼神觀察人品邪正的品鑑方法,主張了解人物所處時代背景,“知人論世”。

    先秦時代還誕生了與人物品評密切相關的諡法和相人術。諡法是指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蹟評價褒貶、給予稱號的一種制度。諡法產生於西周初年,廢止於秦,復行於漢,歷代沿用,直到清帝遜位才廢除。帝王諡號由禮官議上。貴族、大臣死後定諡,一般先由親友向朝廷呈“行狀”,提請求,然後由禮官依死者生平功過,按諡法議諡,最後呈報皇帝定奪,下詔賜諡。士大夫死後由親族、門生、故吏自行命諡,稱私諡。諡法可以看作一種制度化、特殊場合使用的蓋棺論定式人物品評,是我國封建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於區別尊卑、懲惡揚善,歷來被視爲“國之大典”,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

    相人術是透過探察人物骨骼形態、音聲大小、毛髮顏*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凹凸等體貌特徵,預測人的吉凶禍福貴賤貧富壽夭等的一種方術。相人術雖長期處於民間地位,受到質疑批判不少,但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嚴密的理論體系。就理論基礎和思維模式而言,相人術與人物品評都是從人物儀容、舉止等外在表徵出發,探究人物內在品質或未來命運。而相人術是預知人物的富貴壽夭,人物品評是體察人物的德*才能。漢魏人物品評的興盛,與當時流行的相人術不無關係。

    漢代以來,官方主要以“察舉”“徵辟”方式發現、選拔和任用人才。這就使人物品評與敦厚風俗及現實*有密切聯繫,受到社會關注和重視。漢代不少歌謠諺語涉及人物品評,足見風氣之盛。曹魏*繼承曹*以才用人思想,制定“九品中正制”,在各州或郡縣設定大、小中正官品評人才。這樣,如何分析考察人物的才能並劃分等級、予以任用就成爲現實*問題。隨着門閥士族勢力擴張,九品中正制逐漸淪爲形式,人物品評的*意味慢慢淡化,而對人物才情風貌的審美品評發展起來了。《世說新語》較爲集中地反映了魏晉時期審美*人物品評的狀況,堪稱審美*人物品評的淵藪;審美*人物品評大體包括“才情、思理、放達、容貌”四個方面。魏晉人的審美品評與原先**的品評相比,不是訴之理智分析,而是訴之直觀、想象和情感體驗的。這種轉變對*古代文藝美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催生了《詩品》《畫品》《書品》《棋品》《曲品》等一系列著作。

                                                     (摘編自陳斐《人物品評》)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在人物品評上,孔孟都注重人品修養;在鑑評人物途徑上,孔子強調“聽其言觀其行”,重視“知人”,而孟子提出觀察眼神的品鑑方法,主張“知人論世”。

  B.帝王諡號由禮官議上;貴族、大臣的諡號一般先由親友向朝廷呈“行狀”,提請求,再由禮官按諡法議諡,報皇帝定奪賜諡;士大夫則由親族、門生、故吏自行私諡。

  C.相人術與人物品評有相同點,皆從人物儀容、舉止等外在表徵來探究人物內在品質或未來命運。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預知富貴壽夭,而後者是體察德*才能。

  D.漢代以來,人物品評受到社會關注和重視,主要是因爲官方以“察舉”“徵辟”方式發現、選拔和任用人才,不少歌謠諺語涉及人物品評的興盛風氣也是原因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尚書》中的三類人和《詩經》中對“君子”的讚歎以及叔孫豹的“三立”說,這些內容既是士人實現人生價值的目標,也隱含着對不同人物的品評。

B.諡法是我國封建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這種被認爲在特殊場合使用的蓋棺論定式的人物品評,目的在於區別尊卑、懲惡揚善。

C.《世說新語》較爲集中地反映了魏晉時期大致從“才情、思理、放達、容貌”四個方面進行審美*人物品評的狀況,堪稱審美*人物品評的淵藪。

D.體現*古代文藝美學的《詩品》《畫品》《書品》等一系列著作的產生,重要的原因是魏晉人的審美品評由理智分析轉變成了直觀、想象和情感體驗的審美品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諡法是指根據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生前事蹟評價褒貶、給予稱號的一種制度。諡法產生於西周初年,廢止於秦,復行於漢,一直到清帝遜位才廢除。

B.相人術是透過探察人物骨骼、音聲、毛髮以及某些特定部位等體貌特徵,預測人的吉凶禍福等的一種方術。雖受詬病,可也有一套比較嚴密的理論體系。

C.爲了解決分析考察人物的才能並劃分等級和任用這一現實*問題,曹魏*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並在各州或郡縣設定了大、小中正官來品評人才。

D.人物品評對人們見賢思齊有引導作用,對敦厚風俗有積極作用,影響到官員選拔制度,上升爲國家典章制度,*文藝和美學也與人物品評有密切關係

【回答】

選D (解析:強加因果。“不少歌謠諺語涉及人物品評的興盛風氣”應是“人物品評受到社會關注和重視”之後的表現形式,而非原因。)

選A(解析:曲解文意。“既是士人實現人生價值的目標,也隱含着對不同人物的品評”的陳述對象應是“三立說”;“是……目標”與原文“爲士人提出了……目標”也有語意的不同。)

選C(解析:根據原文“曹魏*……予以任用就成爲現實*問題”可知,選項因果倒置。)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