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文言文閱讀六國論蘇轍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衆,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

習題庫 閱讀(1.87W)

問題詳情:

文言文閱讀六國論蘇轍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衆,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

文言文閱讀

六國論

蘇 轍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衆,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爲之深思遠慮,以爲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爲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爲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爲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11.下列句子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夫韓、魏不能獨當秦           當:抵擋

B.藉之以蔽其西                 蔽:以……爲屏障

C.以二國委秦                   委:委託

D. 四國休息於內,以*助其急     *:暗暗地,暗中地

12.下列各組劃線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以五倍之地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    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C.而不免於滅亡            而見利之淺

D.常爲之深思遠慮          彼秦者將何爲哉

13.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鑑賞,錯誤的一項是(   )

A.本文作者從韓、魏兩國所處的戰略地位出發,論*了六國之所以先後覆滅,是由於將相謀士目光短淺,缺乏*遠見,胸無韜略,不能聯合抗秦。

B.北宋在*事上長期積弱,不能自振,遼和西夏屢屢襲擾,蘇轍的議論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C.蘇轍此文着重論述韓、魏地位及“禮天下之奇才”的重要*,只是針對北宋的形勢而言的,用語比較含蓄。

D.本文在論述過程中,從正、反兩方面反覆對照,邏輯嚴密,氣勢奔放,體現了蘇轍散文筆力雄健的特點。

14.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蘇洵的《六國論》中表明全文中心論點的是哪一句話?

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常爲之深思遠慮,以爲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2)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回答】

11.C

12.B

13.C

14.諸侯及士人不明大勢,見識短淺,策略失誤;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15.

(1)我常常爲這些諸侯深思遠慮,認爲一定會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秦國的*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厄了。

【解析】

11.

試題分析:C  委:對付。詞義是不斷變化的,其中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變化,注意積累古今異義詞。而且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爲主。在閱讀中,不能把古漢語兩個單音詞,理解成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合成詞。閱讀時要培養逐字審視的習慣,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理解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2.

試題分析:A.以:介詞,憑藉/連詞,來;B.之:結構助詞,的;C.而:連詞,錶轉折/連詞,表並列;D.爲:介詞,替/動詞,做。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13.

試題分析:禮天下之奇才”和“針對北宋的形勢而言”錯。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C。

14.

試題分析:中心論點往往處於文章開頭的位置,本文第一段“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即表明了作者的態度。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15.

試題分析:文言句子的翻譯要三落實:1.落實關鍵實詞的翻譯。關鍵實詞的翻譯是高考考查的難點,也是 得分點。考查涉及通假字、偏義詞、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等多個考點。無論考到那一點,都必須利用語境來理解、來推測,必須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2.落實關鍵虛詞的翻譯。高考文言文的翻譯主要落實文言實詞,但並不等於說可以忽視文言虛詞。一定要依據語境,準確而鮮明地譯出其意。其它虛詞,能譯出的要儘量譯出,不須譯出的不可強行譯出。3.落實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譯。文言有許多特殊句式,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參考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着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餚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爲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爲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麼的膚淺,而且不瞭解天下的情勢啊!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着餚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爲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麼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後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可是當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爲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是瞭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後秦國人就可以出動*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着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禦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後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內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着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協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餘四國在後方休生養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麼作爲呢?諸侯們不知道要採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譭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併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