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天地以生物爲心,人心以仁愛爲本;國家民族之愛,人類同情之心,世間一切善法,皆從...

習題庫 閱讀(1.71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天地以生物爲心,人心以仁愛爲本;國家民族之愛,人類同情之心,世間一切善法,皆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天地以生物爲心,人心以仁愛爲本;國家民族之愛,人類同情之心,世間一切善法,皆從此仁德中流出;這是歷代聖賢血脈、人心根本,也是“禮”的根源。禮者,履也,是對人之本心仁德的踐履,故禮教不是吃人,而是養人。禮者,理也,玉工治玉,必依其理;君子爲仁,必順其禮,是順着人的天*而爲,故禮數雖多,學來似順水行舟,也很容易。也正因爲禮是根源於天理人情,故禮的實行具有報本反始之意,荀子這點看得透,“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禮之本爲仁,禮之質則爲敬。一切禮節若沒有恭敬之心,都是虛禮;一切儀式若缺乏敬畏之意,都是俗套。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古人對天地君親師都懷有真誠的敬畏之心,*人眼裏的天地自然不是無情之物、化學分子,而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美好、最深摯、最久遠的情感的凝結;在每個個體凝望致敬這樣人文化的天地自然之際,這股美好深厚的情感清泉便匯入了他的心田,潛移默化間滋養了他的本*之真。古來聖賢看到人自天地自然中來,故對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甚至一些草木鳥獸皆致以最深沉的禮敬,“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山水自然也滋養着他們的魂靈,故他們是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樂山、樂水”,其樂陶陶。

就禮的落實來講,應該可以分爲四個層次。首先是個人之禮,孔子曰,“三十而立”,又說“立於禮”,“不學禮,無以立”,故知禮是使人能夠立得住的一系列言行舉止的規範;而“立得住”首要是指人再不會墮落到動物的層次,淪爲衣冠禽獸,須持敬功夫,久久涵養,自然純熟。其次是人際之禮,俗語亦有“禮尚往來”的說法。儒家看“人”從來不是“個體”,認爲不存在脫離社會羣體的所謂絕對的個體的人。人際之禮踐行的核心是實現愛敬之情的相互流動,即是實現愛敬之心從家庭父子之間向社會人際之間的自然衍伸,這裏即體現着儒家的忠恕之道,修身爲本,推己及人。

再者,禮還包括國家制度,學者治制度之禮,不當專說古制,限於瑣碎考據,而應重視體*其大義所在,因革損益,以利當代。*的禮治,是依“人道敏政”之義,實現教養合一、政教合一,即*的核心目的是養育教化萬民,移風易俗,使之行走於坦坦蕩蕩的人倫大道之上。故*的禮治最終會形成禮俗,即民俗之禮,如傳統節日;又如飲食起居之禮俗等等。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態是以禮俗陶冶教化百姓於無形,“不治已病治未病”,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智慧和構建模式。

無論哪種形態的禮,都是對天地和人心本然狀態的洞察和遵循,所謂“禮者,天地之序”;而“禮之用”的目的,則在於“和爲貴”,致其中和,則爲樂,所謂“樂者,天地之和”。*自古號稱禮樂之邦,真應於此找到自己的民族之魂,紮下根去,實現民族復興的*夢。

(摘編自李虎羣《“禮”字的文化意蘊》)

1.下列關於“禮”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禮的根源就是“仁德”,對國家民族的愛,對人類同情之心,以及對世間一切善法的理解,都是“禮”的根源。

B.禮應重視踐行,就是要對人之本心仁德的踐履,古人認爲禮教不是吃人的,而是用來培養人的。

C.禮根植於天理人情,所以禮的實行具有報本反始的意思,荀子的“禮之三本”說正是這一方面的體現。

D.禮數雖然很多,但是,順着人的天*而爲禮,即使多,學來也會像順水行舟,也很容易。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孔子認爲“禮”的實質就是“敬”,一切禮節都應該有敬畏之心,如果一切禮節缺乏敬畏之心,就會成爲虛禮或落入俗套。

B.*人內心世界裏都凝聚着對天地自然的最美好、最深摯、最久遠的情感,這種美好深厚的情感注入人心,就滋養了其敬畏之心。

C.古代聖賢認識到人從自然界中來,他們對自然界中萬事萬物懷有深沉的禮敬,山水自然也同樣滋養着他們的靈魂,因而,他們“樂山樂水”詩意生活。

D.禮的落實可以有四個層次,無論哪個層次的禮,對天地和人心本然狀態的洞察和遵循都是不相同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說“三十而立”,這個“立”是“立於禮”,而“不學禮,無以立”,因此,禮是使人能夠立得住的一系列言行舉止的規範。

B.人首先應具備個人之禮,就是要在世上能夠有立得住的一系列言行舉止的規範,這種個人之禮必須持有“敬”,需要長時間修養。

C.儒家認爲社會中不存在絕對的個體,因此,人應該具備“人際之禮”,俗語中的“禮尚往來”的說法體現了人際之禮的相互流動。

D.禮最終要上升到國家制度、學者治制度之禮,實現教養合一、政教合一,達到養育教化萬民於無形的目的,從而形成*禮治構建模式。

【回答】

1解析:“對世間一切善法的理解”錯,原文說“世間一切善法,皆從此仁德流出”,並非對“善法”的理解。

*:A

2解析:A張冠李戴,由文章第2段開頭一句可知,這是作者的觀點,並非“孔子認爲”;B“滋養了其敬畏之心”錯,應是“滋養了他的本*之真”;D“都是不相同的”於文無據。

*:C

3解析:“禮最終要上升到國家制度”錯,“國家制度”是禮第三個層次,由原文來看,最終上升到“禮俗”。

*:D

知識點:科普類文字閱讀 社科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