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春秋時代,戰爭是爲了爭奪霸權或*,結盟聚會是爲了消除衝突。衝突頻繁,會盟燕享頻...

習題庫 閱讀(1.35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春秋時代,戰爭是爲了爭奪霸權或*,結盟聚會是爲了消除衝突。衝突頻繁,會盟燕享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春秋時代,戰爭是爲了爭奪霸權或*,結盟聚會是爲了消除衝突。衝突頻繁,會盟燕享頻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會盟要講“禮”“賦詩”,從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現象——“詩禮風流”。

西周人重“禮”,是重其儀式*,如典禮儀式、揖讓周旋等。而春秋則將禮認作了治國大法、人生準則。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230餘年間,談禮之風盛行。一部《左傳》,“禮”爲主要的價值標準:“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夫禮,所以整民也。”“禮之可以爲國也久矣,與天地並。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其每評一事之得失,輒曰:“禮也”、“非禮也”;似乎國之興亡,皆繫於“禮”。

《左傳》最早一次論禮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詩》在桓公六年,可見賦《詩》引《詩》之風與禮治思潮乃同步而興。事實上,會盟燕享的賦《詩》引《詩》,幾乎也集中在春秋時期。在會盟燕享中,列國都想用既合於禮又合於願而又不失爲大雅的手段,實現自己的目的,賦《詩》言志便成最佳選擇。會盟燕享中的詩禮交鋒,直接影響了士君子的價值判斷與人格修養。列國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現在熟諳《詩》禮、智能達變上。魯襄公十六年,晉侯與諸侯在溫地宴會,各國大夫皆賦詩言志,而齊國的高厚歌詩與舞不配,結果惹怒晉國,高厚只好落荒而逃。魯襄公二*年,齊*封逃難到魯,叔孫豹讓樂工誦《茅鴟》罵他,他競茫然不知。魯昭公十二年,宋華定到魯國出差,魯人賦《寥蕭》以示友好與祝福,他毫無反應。這些在當時都是“*笑話”。因而這個時代要求士君子必須熟諳《詩》禮,出使四方而能專對。魯昭公七年,魯國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國參加會盟,因不能以禮應對而抱恨終身,臨終前要兒子跟孔子學禮。熟諳《詩》禮,關乎文化修養與基本素質,即春秋時所謂的“文”。魯襄公三十一年,北宮文子評論鄭國的賢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善爲辭令”。

在禮治思潮下,整個時代的士君子,無不以《詩》禮爲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實現。因此,春秋大國曾興起研究《詩》禮的熱潮;一些小國,爲了交往大國,也不得不研究詩禮;連當時的戎狄也加入此列。但這時不像漢唐那樣研究《詩》的本意或尋求聖人的微言,而是將《詩》認作與“禮”有諸多聯繫的聖典。《左傳》幾乎是把《詩》作爲“禮經”來用的,其所有的引《詩》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與禮有些聯繫。“禮”成了《詩》的第一生命。所有引《詩》賦《詩》者,無一不是精通禮儀者。

總之,會盟燕享,促成了賦《詩》引《詩》的熱潮;禮治思潮,促成了以禮爲核心的詩歌解釋系統的形成。在春秋會盟燕享的外交大平臺上,詩與禮綰結,爲狼煙四起的春秋籠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4.下列關於“詩禮風流”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會盟燕享是春秋時期的外交平臺,各國利用這個平臺,透過“詩禮交鋒”的方式,化干戈爲玉帛,用文化解決了衝突。

B. 春秋時代,一面是戰火狼煙,一面是詩禮風流。詩禮是時代的風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寶,還是列國公卿生活的組成部分。

C. 《詩》禮可使行爲變得文雅,甚至連罵人這樣不文明的行爲,在用《詩》禮包裝之後,也顯得溫柔雅潔,不失風流本*。

D. “詩禮風流”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在春秋時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它的出現與頻繁的會盟燕享有重要關係。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春秋時代對詩禮的研究,不是爲了探尋《詩》的原意或從詩中尋求聖人的微言大意,而是爲了應對當下的*的禮的需求。

B. “禮治”思潮的高漲,與會盟燕享時的賦《詩》引《詩》的風氣的盛行,幾乎是同時出現的,這不是偶然巧合。

C. 慶封、宋華定因爲在會盟燕享中不懂賦《詩》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談,從側面說明了世人對詩禮的推崇。

D. 西周與春秋,雖同重一個“禮”字,但春秋人注重的是禮的儀式*,而西周人則把禮當做了治國大法、人生準則。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詩禮風流”的背後是你爭我鬥,列國都想在會盟燕享中用既合於禮又合於願而又不失爲大雅的手段實現自己的目的。

B. 《左傳》最早一次論禮是在桓公六年,最早一次引《詩》在桓公二年,可見賦《詩》引《詩》之風與禮治思潮同步而興。

C. 春秋時代,要求士君子對《詩》禮瞭如指掌,出使四方而能專對,孟僖子就因不能以禮應對而抱恨終身。

D. 春秋各國曾經掀起研究《詩》禮的熱潮,在這場詩禮盛宴中,有的國家是主動加入的,也有不少國家是被迫捲入的。

【回答】

4.A

5.D

6.B

【解析】

4.試題分析:“化干戈爲玉帛,用文化解決了衝突”誇大作用。原文相關內容“是爲了消除衝突”“爲狼煙四起的春秋籠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5.試題分析:與原文相比,說反了。西周人注重的是禮的儀式*,而春秋人則把禮當做了份量沉重的典則。

6.試題分析:最早一次論禮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詩》在桓公六年。

點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覈,錯誤類型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範圍、強拉因果等。考覈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此題B項混淆範圍。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