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習題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李遜,字友道。登進士第,闢襄陽掌書記。復從事於湖南,頗有聲績,累拜池、濠二州刺史...

習題庫 閱讀(7.27K)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李遜,字友道。登進士第,闢襄陽掌書記。復從事於湖南,頗有聲績,累拜池、濠二州刺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李遜,字友道。登進士第,闢襄陽掌書記。復從事於湖南,頗有聲績,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將楊騰,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謀殺騰。騰覺之,走揚州,家屬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遜至郡,餘亂未殄。徐驅其間,爲陳逆順利害之勢,衆皆釋*請罪,因以寧息。

元和初,出爲衢州刺史。以政績殊尤,遷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東都團練觀察使。先是,貞元初,皇甫政鎮浙東,嘗福建兵亂,逐觀察使吳詵。政以所鎮實壓閩境,請權益兵三千,俟賊平而罷。賊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舊。遜視事數日,舉奏停之。遜爲政以均一貧富、扶弱抑強爲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時遜代嚴綬鎮襄陽。綬以八州兵討賊於唐州。既而綬以無功罷兵柄,命高霞寓代綬將兵於唐州,其襄陽*隸於霞寓。*士家口在襄州者,遜厚撫之,士卒多舍霞寓亡歸。既而霞寓爲賊所敗乃移過於遜言供饋不時霞寓本出禁*內官皆佐之。既貶官,中人皆言遜撓霞寓*,所以致敗。上令中使至襄州聽察曲直,奏言遜不直,乃左授太子賓客分司。

十四年,拜許州刺史。是時,新罹兵戰,難遽完緝。及遜至,集大*與之約束,嚴具示賞罰必信,號令數百言,士皆感悅。

長慶元年,幽、鎮繼亂。遜請身先討賊,不許。但命以兵一萬,會於行營。遜奉詔,即日發兵,故先諸*而至,由是進位檢校吏部尚書。尋改鳳翔節度使,行至京師,以疾陳乞。長慶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廢朝一日,贈右僕*。

(《舊唐書·李遜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既而霞寓爲賊/所敗乃移過於遜/言供饋不時/霞寓本出禁*/內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爲賊所敗/乃移過於遜/言供饋不時霞寓/本出禁*內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爲賊/所敗乃移過於遜/言供饋不時霞寓/本出禁*內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爲賊所敗/乃移過於遜/言供饋不時/霞寓本出禁*/內官皆佐之/

5.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掌書記”,全名“節度掌書記”,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政、民政機關的機要祕書。

B.“遷”,官職變動。“左遷”是升遷的意思,文中“遷越州刺史”的“遷”就是“左遷”。

C.“視事”,舊時指官吏到職辦公,多就政事而言。

D.“以疾陳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李遜擔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將楊騰裁撤了*隊員額,濠州三千士兵謀劃要殺掉楊騰。

B.福建發生兵亂時,皇甫政因爲自己所鎮守的地方緊挨着福建邊境,一直上奏請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賊被平定後他才作罷。

C.高霞寓被貶官之後,宦官都說李遜阻撓高霞寓用兵,從而導致失敗。

D.李遜擔任許州刺史,到任後,*大*與他們申明*紀,並向他們表示賞罰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興。

7.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徐驅其間,爲陳逆順利害之勢,衆皆釋*請罪,因以寧息。

(2)既而綬以無功罷兵柄,命高霞寓代綬將兵於唐州,其襄陽*隸於霞寓。

【回答】

4.D

5.B

6.C

7.(1)李遜緩緩地驅車進入濠州*營,向士兵們陳述了叛逆投順的利弊形勢,衆士兵都脫下鎧*請罪,因此濠州之亂得以平息。

(2)不久嚴綬因爲沒有功勞而被撤銷兵權,朝廷命令高霞寓代替嚴綬到唐州統帥*隊,嚴綬的襄陽*歸屬於高霞寓。

【解析】

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既而霞寓爲賊所敗乃移過於遜言供饋不時霞寓本出禁*內官皆佐之”, 本題藉助連詞“乃”,人名字“高霞寓”等內容斷句。聯繫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不久高霞寓被叛賊打敗,竟然將過失轉推給李遜,說李遜供應*需不及時。高霞寓本來就出自禁*,宦官都幫助他”。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爲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透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爲、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如本題本題藉助連詞“乃”,人名字“高霞寓”等內容斷句。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曆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於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本題B項左遷:降低官職。即"降官"。猶言下遷。漢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爲左遷。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爲識記A。

【名師點睛】1表示舉薦授予和提升官職的詞語:(1)表示舉薦的:舉、薦、徵、闢、察、召、策等(2)表示授予和升遷的:起、拜、授、除、遷、提、拔、擢、進、晉、升、封、陟等。2表示罷免和貶謫的詞語:貶、謫、左、遷、罷、黜、廢、免、奪、出(京官外調)。3一般調動的詞語:遷、調、徙、改、轉等。4 表示暫代或兼職的詞語,表示暫時代理的:攝、代、署、權、判、行、假(臨時的,非正式的)。5 其他:表示追封官職的,如“贈”,表示恢復官職的,如“復”,補另外,還有一些詞語表示不願就職或請求離職的,如:去、不應、不就、不行、不受、辭、乞骸骨、致仕、告老、請老、 歸田。等平時需要注意積累。

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A項“削刻士卒”是“對待士卒非常苛刻”,而不是“裁撤了*隊員額”;B項“請權益兵三千”是“上奏請求朝廷臨時變通增兵三千,等到叛亂平定後就遣散”,而不是“一直上奏請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賊被平定後他才作罷”;D項“士皆感悅”是“士兵都心悅誠服”,側重於感服(聽從),而不是“士兵都感到很愉悅”。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B項“請權益兵三千”是“上奏請求朝廷臨時變通增兵三千,等到叛亂平定後就遣散”,而不是“一直上奏請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賊被平定後他才作罷”;D項“士皆感悅”是“士兵都心悅誠服”,側重於感服(聽從),而不是“士兵都感到很愉悅”。

7.

試題分析:主要重點詞語的翻譯:(1)“徐驅”,乘車慢慢地走;“陳”,陳述;“釋*”,脫下鎧*;“因以”,因此得以;“徐驅其間”是省略句,需補充施事者“李遜”。(2)既而,不久;以,因爲;代,代替;隸,隸屬,歸屬;“罷兵柄”是被動句,譯爲“被撤銷(罷免)兵權”。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爲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陳”“因以”“既而”等詞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後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參考譯文】

李遜,字友道。李遜考中進士,被朝廷徵召爲襄陽掌書記,又在湖南擔任從事之職,很有聲望和政績,多次升遷擔任池、濠二州刺史。此前,濠州的都將楊騰,對待士卒非常苛刻,濠州三千士兵謀劃刺殺楊騰。楊騰察覺到這件事,逃到揚州,但楊騰的家屬都被殺死。濠州的士兵不能自我收斂,乘機大行掠奪搶劫。等李遜到郡所,餘亂還未平息。李遜緩緩驅車進入濠州*營,向士兵們陳述了叛逆投順的利弊形勢,衆士兵都脫下鎧*請罪,因此濠州之亂得以平息。

元和初年,李遜出京擔任衢州刺史。因爲政績特別突出,升任越州刺史,併兼任御史大夫和浙東都團練觀察使。此前,貞元初年,皇甫政鎮守浙東,當時福建曾經發生兵亂,叛賊驅逐了觀察使吳詵。皇甫政因爲自己所鎮守的地方緊挨着福建邊境,上奏請求朝廷臨時變通增兵三千,等到叛亂平定後就遣散。叛亂平定已近三十年,但當年所增的兵員保持不變。李遜到任幾天後,上奏遣散了所增的士兵。李遜治政以平均貧富、扶助弱小抑制豪強作爲自己的職責。

元和十年,李遜擔任襄州刺史。當時李遜代替嚴綬鎮守襄陽。嚴綬率領八州士兵到唐州*叛賊。不久嚴綬因爲沒有功勞而被撤銷兵權,朝廷命令高霞寓代替嚴綬到唐州統帥*隊,嚴綬的襄陽*歸屬於高霞寓。家鄉和親人在襄州的*士,李遜用豐厚的待遇安撫他們,很多士兵捨棄高霞寓*營逃跑回家。不久高霞寓被叛賊打敗,竟然將過失轉推給李遜,說李遜供應*需不及時。高霞寓本來就出自禁*,宦官都幫助他。在高霞寓被貶官之後,宦官都說李遜阻撓高霞寓用兵,從而導致失敗。皇上命令宮中使者到襄州探聽審察誰是誰非,宦官上奏說李遜行爲不公,於是李遜被貶爲太子賓客分司。

元和十四年,李遜擔任許州刺史。這時候,許州剛剛經歷了戰亂,很難迅速恢復安寧。等李遜到任後,*大*與他們約定*紀,並向他們表示賞罰必信,發佈了幾百字的號令,士兵都感服心悅。

長慶元年,幽州、鎮州相繼發生叛亂。李遜請求朝廷讓自己獨自先去*叛賊,不被允許。朝廷只是命令他率領一萬兵馬,到行營與各路*馬會合。李遜接到詔令,當天就出兵,因而比諸*先到達,因此升任檢校吏部尚書。不久改任鳳翔節度使,到達京師,因爲患病請求退休。長慶三年正月去世,享年六十三,朝廷停止朝會一日,追贈李遜爲右僕*。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

相關文章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