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幫>書籍語錄>

《大地的事》經典語錄

書籍語錄 閱讀(3.19W)

經典語錄

農人的特徵在於有個純樸的心,因有一顆純樸的心,才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含哺而熙,鼓腹而遊,而不奢求,不貪慾,過着無所不足,勞力而不勞心的安詳生活,而和田園打成一片。一旦失去了純樸的心,則奢求貪慾,無所不用其極,便過着不饜足,勞力又勞心的不安詳生活,不止和田園不能打成一片,還成了田園的榨取者、奴役者,田園將不堪凌虐,逐漸死去。

《大地的事》經典語錄

一天裏,只要有一樣愜意的事物入眼入耳或入心,便覺得很滿足。愜意的事物總是有的,或是一片藍天,或是一絲*晶雲,或是一段鳥音,或是一章好書,總有一些愜意的事物入我耳目心中來,因此我每天都很覺得滿意。要挑一挑有哪一天,我不滿意,似乎挑不出來。

中秋節是怎樣起源的呢?一向有種種說法。我以爲將蘇東坡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晴圓缺”顛倒過來,說成“月有*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那就說對了。老天爺早算出人類爲了餬口,難免外出。或載運穀物,間關百里,上城市出貨;或趕着牛羣羊羣,赴都會出售;或如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賣茶去”。凡此種種,離家是不能免的事。可是出外總是有個期限,若至曠日持久,經年不歸,甚或數易寒暑,杳無資訊,則家將不成家,失去人生的意義。因此老天定了個期限,約略以三十天爲期,在天上懸掛上一個向圓的團圓燈,這便是月有圓缺的道理——月缺爲離家之日,月圓爲賦歸之期。

古人說:“讀書論世,尚友古人。”翻藏書,可在一夜之間,上下古今,精接神通,便覺無限的充實、無限的安慰。

前人詩云:一星如月看多時。除了初出的金星,更有何星?其實論光*之美,月光大不如星光。而星光中恆星的光而耀,又不如行星的明而映。行星中也只有金星暮西曉東,因大氣層斜距離最厚,星體獨大,具備兩個好條件,既惹人眼目,又可平眺久望,而無強項之勞。故詩人說它“一星如月”(喻星體獨大)而“看多時”(令人流連愛之不能去)。每次遇上這一情景,很少不被久久吸引。生命的質地有所同,鑑賞的內容自然一致,正如一種地質有一種地質適宜的植物一樣。直望着金星落進了地平上的雲靄裏,才猛記起,自己原是在殷勤待月出的,可是已遲了一步,明月早已出在東山之上了。

農人的日子說是忙碌倒是忙碌,幾乎每天都是星期一;說是閒逸也是閒逸,幾乎每天都可以是星期日。農人的日子的特徵就在這一點,除了趕節氣,趁雨水,日子都是自己定的,自己要它是星期一就是星期一,要它是星期日就是星期日,有時可以一連一個月是星期一,也可以一連好幾天是星期日。但是農人勤勞的習慣,很少給自己放星期假倒是事實。上月下旬幾乎整整工作了十天沒有休息過,這兩天,忽一撞頭,看見最愛的南國之秋已到,便將這初到的九月當假日。只要田裏的工作呼喚不太緊,只要心裏還不滿足,明天、後天都還是星期日,誰還理會日曆是什麼顏*!

有些書,無論各種角度,都十分令人滿意喜愛,往往只偶爾拿出來把玩把玩,蜻蜓點水般地開啟來隨意讀個一頁半頁,生怕污損,便又隨手收藏起來。若一本書沒有別種版本可得,而條件又很不滿意,卻是急於一讀的好著作,便不免十分懊惱,邊讀邊受折磨。因此一般不夠格的字模工、出版者,常令我傷心,而目爲書本界的豬,徒然糟蹋一些好著作。

何等遼闊而完整的天!記得在都市裏待過一段日子,看見的天,盡是剪紙殘片似的各種大小不規則的幾何形,懊恨之極;尤其那長巷裏一線似的天,更是令人忍受不了。宰割了的,哪裏是天?天是完整的。頂着完整的天,立着完整的地,纔有完整的生命,你說是不是?